《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213,6-9-5,滕文公章句下9-5》
今天是丁酉年壬寅月庚午日,正月十六,2017年2月12日星期日。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一.西周滅,東周衰的故事。
周朝到了周幽王時代,他為博取褒娰一笑,搞了烽火戲諸侯的行為藝術。褒娰是笑了,信用是沒了,怨恨是生了,災禍也悄悄點燃了。后來,申侯聯合繒國、犬戎攻打周幽王,破鎬京,將其殺于驪山腳下。西周滅。西周存續275年,埋葬于美人一笑的荒唐劇里。
周平王即位,東遷洛邑,即現在的洛陽,史稱東周。這時候的周朝,國運既然衰弱不振,王道也隨之凐而不明。規矩亂了,風氣壞了,邪說暴行又乘亂興風作浪。臣屬殺害自己君主的事出現了,兒子殺害自己父親的事出現了。禮樂崩壞,倫常敗壞。這是世間又一次陷入大亂的時期。
為什么西周才延續了275年就衰敗到都城被破、天子被殺的地步?美國建國至今271年,跟西周歲數差不多,特朗普上臺,各大媒體驚呼:美國在分裂。
建國初期的先賢氣象,何等宏麗,如何傳續呢?
再往小一點兒說,家族企業的傳承,富二代富三代,也都存在同樣的問題。
這種事,放在大一點的家族中,有些人可能有些感受。比如說,當爺爺在世的時候,規矩端正,爺爺去世,則各自為政,漸漸不再相聚。如此這般,隨著天各一方的漸行漸遠,日子久了也就散了。人亡政息。所以,既要有權威,又要有傳人,缺了哪一樣,要么成不了,要么走不遠。可見,光有血緣的傳人還不夠,這事兒,最終還是會聚焦到人的志氣精神,抱負氣象上面。
曾國藩跟太平天國打了十五年的仗,在外的這十五年,也是子女成長的關鍵時期。怎么辦呢?除了四弟在家管教以外,他主要靠以身作則,書信叮囑,歷練捶打,施以"耕讀傳家"的家風,引為后世典范。由此可見,還是在自身,打鐵還靠自身硬。功業再大,真不能享受生活。所以說,保持比創業難上加難。成功,真不算啥,善繼人志,持續成功才叫牛!永續傳續,這不是不可能,孔子家族就是例子。
可見,《大學》中講的"一是以修身為本",不是九年義務教育加上大學研究生博士一樣,以畢業作為標志,而是一以貫之。不僅貫徹終身,而且貫徹到底。
二.孔子對時亂的對治法。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孔子生在春秋時期。
孔子既生于亂世,又處于沒落家道,雖然天生圣人,但是一直沒有得君師之位,沒有獲得過賞罰之權,終其一生沒有獲得拔亂反正的施政機會。孔子怎么做的呢?他深為世道人心憂懼,就借《魯史》舊文,寫了《春秋》,以教后世。
《春秋》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呢?
簡言之,這是一部歷史書;深言之,這是一部案例法集大成的歷史書,也就是說,這是一部關于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最高解釋的書,即,天子之法典。"惇典、庸禮、命德、討罪",比如說,為善者褒,是依法應當褒獎的;為惡者貶,是依法應當貶斥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微言大義","春秋筆法"。可這其中的主旨要點,按說都是天子職權的事啊。孔子不得已而做了。所以,孔子說,如果世間有知我心的人,他會說,這個人,在那片言之間,而正一王之法,使天理人心倫常綱紀大明于世,就是因為《春秋》這本書吧!如世間有責罵我做這件事的人,他會說,這個人,不過就是個匹夫而已,卻假天子的職責,在那些微言里,行使黜陟賞罰的權力,也是因為《春秋》這本書吧!
張居正先生大才,直接揆述孔子心聲:孔子寫作《春秋》之意說,促使君子得到勸勉而努力為善,這是我深感幸運的效果;促使小人有所忌憚而不敢為惡,那么,既使責罵我,我也義所不辭。
雖然,孔子沒能象周公一樣,興一時之治道,但傳下來如何達到治道的法則和方法,使后代萬世學習運用,這也是天下的一治。
我雖微若粒塵,乃受孔子教益而知過歸正,得以行做人之法。不敢說知孔子之心,卻能說因忌憚而不敢為惡,我屬于"從善去惡"中受益無窮的一例。微不足道,確屬一例。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