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端午節,就是桃李豐收的季節。吃東西,當然是吃當季的最好。因為當季的果蔬是自然熟透了的,而且還因為供應多而價格實惠。
今年的李子好像不那么當年,樹上很難看到成串李子。即便有,也是稀稀落落的,沒有往年豐收的景象。
李子,我們鄉下人也叫“墨李子”。個頭不大,有的酸也有的甜,味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不過現在的農村不比往年了,什么東西都有得吃,沒有的也有買,所以對于那些自家園子里掛的果子也就沒有那么在乎。想吃了就隨意在枝頭摘點,不想吃就任其在樹上慢慢老去,留給鳥兒作為零食。
若在果子成熟的季節里,有城里的親朋好友來了,只要他們喜歡,就任他們在果園里開心地采摘打包,畢竟留在樹上也是一種浪費,何況那些都是綠色有機食品。
桃李在鄉下很普遍,只要人不懶,隨意在房前屋后栽上那么幾排,過不了幾年就會碩果累累,就能想吃時吃上最新鮮環保的綠色有機水果。這可能是“土豪們”最嘚瑟的事情了。
對于李子,更多的時候是與桃子相提并論的。她們像一對“冤家”總是在一起,形影不離。哦,對不起,我不應該那樣去形容她們。我倒覺得說她們像一對“戀人”或者是一對“鴛鴦”更妥一些。不然怎么會有“桃李滿天下”,“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結伴而行呢?
小時候一直都有些納悶,明明李子那么小而桃子又那么大,為什么投大大的桃子卻期待別人回報的只是小小的李子呢?那不是明擺著虧本嗎?在后來慢慢長大的日子里,對這一說辭似乎有點似懂非懂了。用現在人的價值觀來看,也許是李子在當時比桃子更有價值吧。這樣一想,就不去糾結古人為什么“投之桃報之以李”了。
對于李子,我個人還是有些感情的。這樣的感情,源于我曾經的一段生活經歷。
在我剛結婚的那兩年,在城里做點小生意。說是做生意,那是說的好聽,其實就是往返于農村與城市之間,將鄉里農家人富余的雞和蛋以及一些當季的果蔬捎到城里,換取一些生活補貼。當時家里的條件不太好,結婚又欠了些帳,父母年紀已老,不忍心讓二老擔心我們。還好自己年輕,有的是力氣,人也不懶,只要有錢賺的事情都會樂意去做。
記得那一年的李子特別當季,那也是我頭一次販賣“水果”。我賣李子也是偶然間的事情,那時在鄉下收鱔魚泥鰍,但那次機會不好,沒有收到什么貨。在與村民閑聊口渴時,隨手摘了幾粒枝頭的李子,一嘗,味道挺不錯的。那里是山區,家家戶戶都有幾十棵桃李樹。李子豐收了,吃不了,都呆在樹上老熟了。雖然沒花什么成本,但沒人要,就聽之任之的,沒那么放在心上。
我本想空手打道回府,加上村民的善意提醒,想廉價給我一些李子,就當半賣半送。我看著那些金黃或紅艷艷的李子,個頭大,味道甜脆,于是心里有些心動了。在和老板談妥了價格后,我懷著試試看的心態摘了一百多斤,然后乘車趕往岳陽。
在路上原本做好了準備挨老婆的批評,說我不務正業,但沒想到李子一到貨,正值下班高峰期,由于李子新鮮且味道好,你五斤她三斤的,沒過多久就被一掃而光。沒有買到的熟人,都有些后悔,仿佛是錯過了什么似的,都跑來說好話,要我們明天還弄一些來,一飽口福。
說實在的,那次的李子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一次。難怪那次的李子賣的特別的快,也難怪那次老婆破例沒有批評我“不務正業”的。只是現在,李子都被嫁接變種了,沒有被改變的,味道也不如從前了。也許當年的李子樹還在,只是再也吃不到那么純正口味的李子了。
真的很懷念那樣的李子的味道,真的很懷念以前的那段歲月,只是逝去了東西再也回不來了,留下的只是依稀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