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涼
前不久我在豆瓣閱讀上寫了一本社會派推理小說《杜鵑花殺人事件》,在此淺談一些創作推理小說的經驗和感受,也算是一個推理迷的感悟。
不過在說創作談之前,作為一個骨灰級的推理迷我更想說說什么是社會派推理小說,它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日本,創始人是日本的推理大師松本清張,他是一個具有傳奇性的人物,一生顛沛流離,經歷飽滿,對社會的認知比一般人要深刻,為他創作推理小說做了很好的鋪墊,日本作家里他算是大器晚成的那種,40多歲才開始進行大量的創作,一直寫到82歲因肝癌去世。他創建這個文學流派,用推理的方法揭露社會的一些弊端,探索犯罪的社會根源,深入人性最黑暗的地方,探尋人們內心的告白,打破了古典派本格派推理小說的固有模式,把推理小說推向了一個高度。
我一直認為用推理小說的方式展現人性是一種非常徹底的、有力量的、直接的、極端的一種文學表達,可能沒有任何文學形式能像推理小說這樣令我著迷的了。
社會派推理小說是關心社會的,對所處時代的關注,同時它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枯燥的,它的靈感往往來自于真實的事件,尤其是敘述一個社會的新聞事件,它的發生要有一定的城市背景和現實意義,一個殺人事件的動機或者說,一個殺人事件的背后究竟是因何而起的呢?故事的主人公就要通過這個事件去追尋去調查它,直到找到真相為止,說白了就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它的側重點不是純粹的腦力游戲,那個是本格推理的范疇,社會派推理更多時候是用理性用邏輯去思考問題,它不僅有一定的娛樂性,還有很高的藝術性,對文學的要求是蠻高的,沉靜下來閱讀的時候會發現它的魅力所在。
從最早期的福爾摩斯,迷上英國的偵探小說,引起了我對推理小說的興趣(偵探小說起源于美國,創人愛倫坡)到后來一發不可收拾喜歡上了日本推理,從中也經歷了一段漫長的過程,二十多年來一直對推理情有獨鐘,市面上的推理小說,包括影視作品,差不多都看完了。
一個非常無聊的夏日午后,我剛剛看完了一部日本的推理劇,《犯罪心理學》說犯罪這件事和天氣是有關系的,我承認,我在那個非常炎熱的下午有了“犯罪的想法”,腦子里出現了一個人物,一個鮮明的偵探形象,他就是三治,于是我想起來了我前段時間看到的一條驚悚的頭條新聞,一個女人被當街割喉的事件,因這個事件便有了我小說的死者李杜鵑。當然這個新聞事件里的女人和我小說的女主人公被殺的動機完全不一樣。
可能小說開頭的那段對暴力的討論頗受質疑,大家觀點不一,我能理解,畢竟對待暴力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三治只是表達了他自己的想法,僅此而已。三治的目的還是要追查兇犯,肅清社會的弊病與根源,他是一個很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的人,但是面對這個荊棘叢生的世界,他依舊堅信正義,并勇敢的直面罪惡,他并不是純粹到形而上的人,他是一個講究實際和相信科學,這樣的一個男性。
我其實賦予了三治很多美好的東西,當然他也不是完美的,在小說中他有他很人性化的一面。
還有信件篇的部分,為了讓讀者能引起情感共鳴,信件的文字我運用了戲劇的語言,以至于三治在揭露真相的時候,還是充滿詩意的,在一個冰雪紛飛的天里找到了兇犯。
這也是我第一次寫推理小說,相信肯定有很多BUG,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之類的,在寫推理之前,也有看一些關于解剖學,心理學,刑偵學的書,小小的彌補一下我的“拙識”,這本小說也算是讓我過了一把當偵探的癮,好吧,希望別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