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魚海棠》在我看來最出彩的地方,還是它對中國元素的美術表達,濃厚而又不顯得古里古氣,呈現出一種清秀舒適的美,一種即便是對中國元素毫無興趣的小孩子看了也會覺得漂亮的美。在這之后,影片里一些靈性的畫面也令人驚喜,麻將桌椅瞬間變成了貓,奇妙的生物在房檐,階下,池旁閃現,這些創意性的元素無不為整部影片增色。
? 而與這兩處兩點相比,有些不平衡的,是其中故事情節的單薄和人物刻畫的過于單純。
? 女主角椿讓我想起了另外一部電影中的女主角--《愛麗絲漫游仙境2》里面的愛麗絲。雖說兩個人性格等方面有諸多差異,但是她們做的事情卻有所相似:為了自己愛的人不惜破壞萬物的法則,置其他人乃至世界的安危于不顧。而且,她們所做的這樣一件事情都成為了整部影片情節展開的基石,其目的是為了歌頌人的勇敢和愛情(或友情)的偉大。但是顯然大部分觀眾對此并不買賬。影片本來應該是想構造一個復雜問題——即在規則與感情之間如何選擇——以讓觀眾產生感同身受的無奈之感。但是顯然這個問題在觀眾看來不夠復雜。椿和鯤的感情鋪墊不足以讓觀眾相信為此破壞自然規則是值得的。或許,如果在鯤死之前,椿與鯤的接觸能更加飽滿一些,比如二人有了更深層的互動,鯤幫助椿達成了某種成長,二人之間有過某種誓言;亦或者,椿在決定犧牲自己救鯤的時候,在雨水開始變咸,四周的人開始告誡她的時候,表現出一些猶豫,在嘗試平衡二者之后才無可奈何地選擇拯救鯤的話,整個電影的展開基點會顯得更加合理。
? 片中的人物性格表現給人感覺不太完整,人物雖多但卻缺少亮點,并且,讓觀眾感到人性閃光的鏡頭不夠細膩。我曾經反復看過《千與千尋》,思索為何它給人的感覺如此之好,這多半要歸功于里面一些有著復雜性格,但最終歸于善的人物。白龍、鍋爐爺爺、湯婆婆、錢婆婆、小玲、無臉男,仔細回想這些人物經歷的事情吧,它們的表現都是有波折的,并非一直呈現出友善或是不友善的一面,既有光明又有陰影,但是似乎光明永遠是最后落腳點,給人一種治愈的感覺。千與千尋中幾乎每個人物都有其特殊意義和光影變化,就連坊寶寶也經歷了從依賴湯婆婆到自立的過程。正是這些特性給了這些人物特殊性,顯得不陳舊。
? 與之相比(雖說這樣的比較有些殘忍,因為畢竟千與千尋是大師之作),《大魚》中的人物雖然多但總是呈現出一些單一的特質,并沒有很富有意義的性格轉折,并且,人物模型也不夠個性,因此顯得老套、刺激度不足。椿的性格算有轉折,但是其實她的變化除了回望受水災的家鄉時流的眼淚之外,并不明顯。身為男一號的鯤性格描寫著實沒有讓諸位少女觀眾產生心動的閃光點。為椿犧牲的爺爺和奶奶的表現形式很有創意,但是他們的模型依舊是以往很多卡通片中都有的、無條件地支持年輕主角的慈悲老者形象。男二號湫的塑造比較成功,他對椿的情感一點點展現并且為之愿意付出一切令人感動。但是他最后的表白情景做的實在是糟糕,一來氛圍還沒烘托起來,二來臺詞寫得有些幼稚,三來椿的回應和發好人卡、哥哥卡的速度讓人汗顏。
?
? 但是面對《大魚海棠》,如果去翻著白眼說“這個編劇實在是爛”、“根本沒有沉下心好好做電影”之類的話,我認為是不公平的。如果仔細去品味這部電影的劇情,還是可以感受到一些作者在想要表達的東西。自然法則的美妙和冷漠之下個人情感的掙扎,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身為人類的無能為力與勇敢,這些主題在影片的各處閃爍著光芒,而且這些主題在很多歐美制造的看起來很成功的大片,以及宮崎駿的電影中也時常出現。只是,影片對這些主題的表達技巧并不成熟,而且影片中世俗的一面——椿、湫、鯤的感情處理的過于粗糙。電影對于不同的觀眾群有著不同的意義,而且需要盡可能地與有著不同需求的觀眾溝通。這部影片對于兒童來講,劇情不夠有吸引力;對于想看感情戲的觀眾群來講,感情元素做的有些老套且不自然;而對于期待著一些深度表達的觀眾來講,其深度表達又不夠透徹。
而對于那些對《大魚海棠》展開狂轟濫炸,說這部片子完全辜負了他們的希望,批判這部片子內涵不夠深度不夠,態度傲慢且憤怒地給出一星差評的人,我還是想認真地豎一根中指。這部片子能讓人感到其中的用心,是那些粗制濫造的商業片不能比的。片中那些奇妙的生靈,那些別具匠心的景色,陰暗山路上的一盞紅燈籠,躍出水面掠過流淚少女臉龐的大魚,這些畫面的構造和設計中的用心大家有目共睹。即便在劇情和人物構造上《大魚》并沒有做得完美,但它至少再嘗試表達一些可以使中國的動畫電影面向更廣觀眾的理念。網絡上的有些影評只會吐槽打嘴炮,卻不能理性地分析它的不足在何處,更不懂得欣賞這部電影的精華,把自己的膚淺洋裝成老成,帶著不知從何處而來的優越感把這部不只是多少人汗水結晶、歷經千心萬苦的動漫電影貶得一無是處。實在是令人發指。
? 中國動漫在成長,這個過程中所有令人驚艷的進步和差強人意的缺點,都如同這部《大魚海棠》一樣,在需要分析和反思的同時,值得每個人關注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