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老師提到三層關系,第一層是自己與自己的關系,第二層是自己和他人的關系,第三層是自己和世界的關系,這三層關系是逐層遞增的,是一個金字塔結構,只有自己和自己的關系解決好了,才能更好的融入社會,社會就是一幫人,他要在這個角色中完成對社會的適應,這個過程叫社會化,就是從一個自然人變成一個社會人的正確過程,孩子第一個社會化的地方就是幼兒園,3歲左右就要送孩子上幼兒園適應集體生活,孩子由秩序感的培養過度到“規矩”的培養,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讓孩子各項能力得到發展,為孩子的一生發展奠定基礎。
《弟子規》,是我國流傳下來的民族文化精華,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幾千年來的豐厚積淀。接下來時光老師從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有余力則學文為大家分享了3-6歲幼兒年齡發展特點以及如何培養各種品質與能力。
《弟子規》從七個方面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第一部分講的就是“孝”。孝為古八德(孝、悌、忠、信、禮、儀、廉恥)之首,可見“孝”在中華傳統道德中的地位。“孝”上下結構,其含義上下傳承的關系,就是如何管理自己和他人的關系,例如和父母的關系,老師的關系,領導的關系。幼兒與父母的關系處理好了,會影響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幼兒在社會中的人際關系交往如何,都能推到她六歲之前他的家庭關系,所以幼兒期培養親子感情尤其重要。“出則悌”,悌是指兄弟的關系,在家處理好平輩的關系,在社會上要能夠順從長上,能夠事兄長。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的穩定程度決定了社會的穩定程度。所以,決定家庭和睦穩定的“孝”和“悌”,就成了最為重要的做人準則,這個階段孩子的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會延伸到他將來的一切人物關系中,所以家庭教育尤為重要。
“謹而信”其中謹多體現為個人處世的態度,即做人做事要謹慎、低調、收斂,不張揚、不冒失;信則側重于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言過其實、不言行不一、不輕易許諾。“謹”是做事情的認真態度,培養孩子認真,耐心,堅持不懈的做事精神。“信”人無信而不立,首先是信任,信任最早是源自于家庭關系,在孩子三歲前和父母建立好信任關系特別重要,尤其是和母親之間的信任,因為這個信任約等于對全世界的信任,如果之前這部分工作沒有做好,那他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是比較難建立的,對外界的信任需要什么,怎么培養,是需要大家努力去建設的,大家可以從《曾子殺豬》的故事中體會到信任的重要性,所以家長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子女將來的成長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有見識的家長在孩子面前處處以身作則,以培養他們良好的品德。“信”對內呢,就是孩子自信心的建立,讓孩子樹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在將來某個時刻,能夠有足夠的勇氣面對挫折、解決問題。自信是成功的保證,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克服困難,實現一定愿望的一種情感。有自信心的人能夠正確地實事求是地估價自己的知識、能力,能虛心接受他人的正確意見,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充滿信心。自信心是承受挫折,克服困難的保證。自信心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它能鼓舞人們去克服困難,不斷進步。家長應該怎么做呢?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在孩子做事情的時候要鼓勵孩子,給予孩子信任的力量。如果孩子做事情不自信怎么辦呢?如何補救呢?第一,在孩子做事情不敢嘗試的時候,家長要教給孩子做事情的方法。第二步,在孩子做事情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提醒他。第三步,如果孩子還是不會做,家長要給孩子指出正確的路徑。“謹,信”合二為一就是信念,信念再上升就是信仰,家長要注重孩子恒心的培養。
“泛愛眾”講愛眾,是從純意識層面來認識的,既沒有明確的對象,也不純粹是中國傳統文化里特有的主張,就如文中所說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從治理國家社會的角度看,善良友愛的行為思想深入人心的越多,社會的穩定程度就越高,文明的程度也就越高。從人性本質看,“人之初,性本善”,對善的向往和對愛的需求,決定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社會如何發展,人類的本性是不會變化的。“泛愛眾”簡單的來說就是熱愛大眾的意思,再上升一層就是社會道德的發展,對于孩子來說,無善惡,一切源于好奇心,家長要教育孩子從小事做起,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而親仁”親仁,“仁”是儒家思想的一個特有概念,春秋以前就有,孔子繼承并且發展了“仁”的思想內涵,使其成為涵蓋了小到個人理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體系。其屬于做事層面的學習修養,教導孩子要“親近”有賢能的人,有才能的人,有才德的人。3歲左右的孩子其中一個年齡特點就是好模仿,所以在家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在幼兒園老師要樹立孩子們的榜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品質。
“有余力,則學文”,這里所說的“文”,其內涵是多元的,讀書識字是學文,再進一步能寫出好文章也是學文,“文”和“道”相互對應,對文學、哲理、科學、社會等構成的更深層次的探討,同樣可以說是學文。對于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來說,學習能力發展特別重要,只要孩子具備了學習的能力,就為孩子以后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弟子規》七個方面的教育內容,如果說“孝”和“悌”是教育弟子如何對待長輩、兄弟的話,那么“謹”、“信”就是針對自身而言;“愛眾”是信仰、理念、生活態度;“親仁”則是道德境界。前六個部分歸為“如何做人”。那么,“學文”就應當是一個人立于社會,實現人生價值所應具備的做事技能技巧了。作為一個社會的人,必須具備這兩個大的層面的最基本的條件,缺一不可。這兩個層面也是有先后之分的,首先是做人,做不好人,掌握再多的知識及做事技能技巧也是無用的,或者說對社會起到反面作用;但是,只有孝心、愛心、誠心也遠遠不夠,沒有服務社會的能力,一切都是形而上學的空談也只會變成社會的包袱。所以對于3-6歲的幼兒,家長要改變認知,樹立大教育觀。真正領會教育的本質,真正明白要教什么?怎么教?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教育”結果?什么樣的結果才是成功的“教育”?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實現教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