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想到一些關心的話,想到一些想關心的人,不知道怎么開口。有的時候領導會布置一個新的工作,你很想去做,但在認領任務的時候你卻退縮了。你很羨慕那些人際關系很好的人,你也很羨慕那些積極主動的人,可輪到你時總是會有一堵墻,讓你很難去跨越它。
擋在【做不到】和【做得到】之間的那堵墻到底是什么呢?真是能力或天賦的問題嗎?不,這堵墻其實就在我們的頭腦里的想法。我們在上一課了解到了,想法很重要,它對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認知三角形),其中,最常見的想法叫做自動化思維。什么是自動化思維呢?一是說它很快,是自動觸發的;另一層意思是它是一個不自覺的判斷,跳過了大腦的意識過程,而做出來的判斷。
心理學家卡尼曼把人的思維系統分成兩個部分,一個叫快系統,一個叫慢系統。當你在晚上看到一條彎彎的東西時,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一條蛇嗎?這個反應很快,它屬于快系統。于是你第一時間躲開了它。但緊接著你開始觀察它,會不會動?具體長什么樣子?然后你才發現,它不是蛇,是一條繩子。而后面理性的判斷過程就是慢系統。兩個系統各有優缺點,快系統很快,但不準確。慢系統更準確,但需要花時間。我們遇到危險時,會優先使用快系統,幫我們快速反應。快系統和慢系統猶如一個急性子的年輕人和一個睿智的老人,年輕人很急,時時刻刻都在跑來跑去,打聽周圍發生了什么,時不時的就會說【緊急情況】、【快點,現在就要處理】、【報告,外面發生事情了】,由于他太急了,很多事情看到的并不全面,也不一定是真的。如果老人家經常被年輕人催著走,立刻去做決策,他就可能會犯錯。如果他有經驗的話,就會說:“慢一點,你給我的只是一個情報,不一定是真的,先冷靜一下,再做反應”。
回到案例:我想關心朋友但是不知道怎么開口,這樣導致了我的朋友越來越少。局外人會說“你去找啊,約人出來吃個飯,有什么難的?”可你會說“哎,大家都很忙,我找了,人家也不一定會答應。就算答應了,也會很奇怪吧,因為我跟他沒有那么熟……”這些想法就是自動化思維,相當于急性子年輕人快速的得出了結論“不行,人家很忙的”“不行,人家不會答應的”“不行,你不行的……”。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都是因為這些“報警聲”而讓我們放棄了。如果這時,有個人問你 “是嗎?真的會是這樣嗎?你想聯系的朋友真的不會理你嗎?”,你的答案會是什么?
所以腦子里的自動化思維是快系統,速度快,但不準確。當出現一些不緊急的事時,當頭腦里經常響起“我做不到時”,你需要有個基本的覺察,讓你知道這個想法又來了。我們要學會對自動化思維說“慢一點,你給我的只是一個想法,不一定是真的”,也許我們頭腦中的限制就會減少很多。
我們的快系統是亂判斷的嗎?他是基于什么呢?怎么樣才能打開那些限制呢?我們下一課繼續學習,怎樣才能有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