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微信群里常會見到有人分享三公子的文章,開始沒在意,分享的多了,就特意了解了下三公子,這才知道她是豆瓣紅人,專注理財,已經出版兩本書:《工作前5年,決定你一生的財富》、《明天過得怎么樣,取決于今天的你怎么做》。
真正路轉粉,是在她推送了《不要拿離開體制說事》這篇推文后。文中提到,離不離開體制并不是問題的核心,不管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并為之努力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這是我看過的有關體制內外的觀點中很客觀又直指人心的。
在她出版的兩本書中,《工作前5年,決定你一生的財富》在她公眾號里有部分連載,看了兩次連載后發現內容挺樸實的,出于對知識的尊重,沒再繼續看免費的連載,而是將書買了回來。
看完這本被稱為“小白理財指南”的書,我更愿意將這本書稱之為“理財知識踐行錄”。
三線城市月入5000元的三公子,用五年時間,不僅讓個人資產實現了從0到60萬,也讓自己從零基礎成長為理財達人。
作為職場新人,開源的唯一來源是固定的工資時,節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三公子意識到錢的重要性后,便開始存錢。每月工資的50%,雷打不動的存起來,剩下的分成兩部分,1500元是生活費,1000元是應急金。
通過這本書可以看到,堅持“先存錢后消費”,讓三公子在兩年時間里有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個10萬。此后她一直堅持這樣的存錢方式。
好的存錢習慣,不僅可以在沒錢的時候讓自己盡最大可能的攢到一筆大額存款,還會在有錢的時候,讓自己手中始終擁有一定量的現金,這樣當遇到好的投資機遇時,才有資本去投資。
在存錢的過程中,三公子還養成了記賬的習慣。通過記賬,在自己的支出列表中,能直觀的看到自己的每一筆消費,哪些是沖動消費,哪些是生活必須,哪些可有可無,一目了然。將沖動消費和可有可無的開支從消費列表中去除,不斷糾正自己的消費習慣后,得到的不僅是理性的消費習慣,還有與消費密切想關的生活習慣的調整。
我也一直有記賬的習慣,從早期的自制excel表到后來的app。記賬對我來說只是記錄下自己每月開支額度,剩下的其實就是一本糊涂賬。沒有對過往消費的總結,當然也就沒能起到真正的通過記賬來節流。
很明顯,三公子通過記賬不斷提升生活品質。反觀我,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節流是理財路上必不可少的環節,這是基礎。但僅僅靠節流來積累資產,這個速度遠趕不上當下的通貨膨脹率。
隨后,三公子選擇主動出擊,通過實戰去理解理財的真諦。
對于主動進軍基金、股票等市場,三公子在書中記錄了她從0到1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她的幾點心得體會,是很值得理財小白們拿來作為參考的。
首先,儲備知識。三公子以自己親身經歷的紙黃金事件,告訴理財小白們,不要去碰自己不懂的領域。在進軍基金股票等投資市場前,她都會去搜集相關資料,弄懂相關知識。
我粗略的數了下,三公子推薦的理財類的書有四十多本,而這只是她大浪淘沙淘出來的值得推薦的好書。
其次,要養成獨立的判斷能力。不論是投資基金還是進入股市,也不管是炒黃金還是投身房地產,是要根據每個投資者當下的風險承擔能力和市場的現狀來決定的,而不是看著有人在哪個領域賺錢了就跟風進入。盲目跟風與賭博沒什么不同。
第三,理財從來不是等有錢了才能去做的事兒。有100元那就從100元做起,甚至有10元就可以去做基金定投。理財不是口號,理財更是對個人消費習慣的調整方式之一,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體現。
第四,不盯盤。既然準備打持久戰,那在投入后,就不要花時間天天去盯著大盤漲跌,這是一個會極度分散注意力的壞習慣。
對于自己的投資,只需定期復盤,在復盤的時候,確定是可以繼續買入還是已經獲得心理預期的收益可以賣出。
每個人的成功都有些獨特的東西,他人是難以100%復制的,三公子也不例外。在她初入職場的這五年,她的父母在買房租房這件事上給予的幫助,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
在理財這條路上,三公子一年閱讀百本理財類書籍、在網上跟著理財大咖們學習、向身邊有經驗的朋友請教,這一過程中她所表現出來的超強的學習能力、踏實的態度和足夠的耐心,才是我們需要去學習的核心。
《小狗錢錢》中的最后一段話是:“有些讀這本書的人聽不懂你說的話,于是就沒有任何改變。另一些人讀過之后開始聰明的理財,他們會擁有更幸福富有的生活?!?/p>
三公子就是那個開始改變并讓自己變得更富有的人。
很喜歡的幾段原文摘錄:
當不愿意改變目標的時候,你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
財富自由的核心,不是財富本身,而是因財富做基礎后所獲得的生活上的自由。
財不入急門,急躁、缺乏耐心、不愿學習、不懂反思,這些都是財富積累過程中的大忌,同樣更是人生成長中的大忌。
成長,有時候會改變一個人對金錢的態度。反過來,金錢態度的改變也促進一個人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