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給自己規定2017
年看100本書的計劃,第一本就選擇了《安
妮日記》。
之前看過一小部分,被瑣事打斷之后就沒有
再看,這次卻剛好成為100本的第一本書。
在看《安妮日記》前就看過介紹,完全是
受“密室”生活吸引,根本沒有想這本書是不
是適合我這個快30歲的人看。
看到一半才突然醒悟,我這個年紀看這本書
是不是顯得我太稚嫩了?
但是吸引我堅持看完的一小部分原因是想看
看在二戰時期人們躲避戰爭的生活是怎么艱
苦,另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安妮的日記里
我恍惚看到了自己的初中和高中時期,對父
母的感情、對朋友的感情、對戀愛的渴求,
心理和生理的不同變化。
我堅持推薦這本書給我12歲的妹妹看,我想
著也適合每一個即將進入叛逆期的孩子看
看。
我覺得對孩子而言更需要注意的不是其中對
戰爭的描寫評價,而是12歲到16歲的孩子心
理變化的重要過程。
這個階段的孩子,逐漸脫離父母,慢慢形成
自己的思想,心理反復變化,就如安妮在日
記中的記敘一樣,對父母的感情她一方面覺
得父母不理解她,特別是母親不愛她,更愛
懂事聰慧的姐姐,另一方面她又覺得自己給
父親寫的信傷害了爸爸,其實爸爸很愛她,
媽媽也一樣。
她在日記中覺得自己孤獨、寂寞,每每沒有
人的時候都會倒在地上哭泣,而沒有人理解
她,就連年齡相仿的姐姐也不能完全理解
她。
這是每一個12歲到16歲的孩子的共鳴,讓我
回憶起那個時期的自己也愛寫日記,總覺得
今天日記內容和前幾天的日記內容自相矛
盾,那時卻不知道市自己心里成熟變化過程
的作用。
想到我的小妹,今年9月就將進入初中,在
家里總是將自己鎖在臥室,父母在外面大喊
做作業,她在里面自顧自看小說,玩手機。
每次家人吃飯總愛一起批評她最近有哪些壞
習慣、做錯了哪些事情,她一臉的不耐煩,
導致后來要么不和我們一起吃飯,要么吃幾
口就回臥室干自己的。
安妮在日記中記錄的也是這樣,因為自己
是“密室”里最小的孩子,所以總是要任由大
人們批評,逗樂,以至于后來她慢慢覺得媽
媽并不愛她,在日記中多次吶喊,“可不可以
閉上他們的嘴”。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需要獨處,尋找內心,
需要支持他的人讓他去發現自己。
安妮渴望擁有自己的空間,可是就連她的小
臥室都被新來的杜賽爾分享了。
想到我年少時家里條件差,我住的房間也是
爸媽每天做小生意放雜物的地方,每天衣服
都會被染上爸媽賣的鹵肉味,到后來都有同
學不愿意跟我一起玩,說我身上有一股怪
味。
那時的我應該是自卑的,最渴望的應該就是
有一個自己的房間,爸媽可以不用把拌鹵菜
的花椒粉放在我的舊梳妝臺上。
安妮雖然在“密室”里,不能享受外面的天
氣,太陽、風雨、月色,但是幸運的是“密
室”里的三家人其實是12到16歲這個年齡階
段能接觸到的基本人際關系。家人(包括姐
姐),同齡人(姐姐和彼得),鄰居(另外
兩家人),老師(爸爸充當)基本上都能夠
形成安妮的小人際圈,所以安妮在這里生活
的日子,雖然環境封閉,個性逐漸成熟,但
是性格卻還是發展得很完整,面對自己心里
對彼得的感情變化時能夠坦然面對,內心要
求自己要有女孩子矜持,考慮到自己要不要
這么快將自己交出去,也能夠接受和彼得一
起看夜色,聊內心深處的知心話,接受彼得
的吻。
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要不要將他們倆的事
告訴爸爸時征求彼得意見,彼得同意了,安
妮覺得彼得是一個誠實的孩子,很是贊賞。
也能夠清醒的認識到她和彼得的關系,安妮
覺得彼得性格、思想都還沒有完全定性,還
不確定以后他們倆是否適合在一起,這一點
卻是安妮勝過很多人的聰慧之處。
《安妮日記》不僅僅表達的是二戰時期對法
西斯對猶太人迫害的生動表現,我覺得更是
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內心的變化的真實記錄,
值得太多為孩子還在叛逆期而苦惱的父母們
去認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