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做豆腐以來的心得和筆記,算是拋磚引玉吧,磚和玉俺都照單全收,大伙共同交流只希望咱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1.做好吃的豆腐第一步:豆子和水
泡豆前應先把霉變的黃豆撿出去,洗凈后再用水泡,泡豆時間也需要控制好,泡的時間短豆磨不易碎,出漿少,浸泡時間過長黃豆易發酵、發酸,磨漿時產沫就多,不愛上漿,損失蛋白質。像現在的夏天,泡4.5-5小時就可以了,而冬天要延至到8、9個小時,泡至豆子全部鼓漲飽滿表面無皺即可。
2.第二步:打漿
干黃豆300克,加礦泉水1000ml泡至豆發,泡好的豆子需要再次清洗,瀝干水份,備用。這時需要再另外準備打豆漿需要的礦泉水2000ml
3.第三步:熬漿
打好的漿要盡快煮,以減少養份的流失。做豆腐的漿比較濃,煮的時候要防止焦鍋底,中火燒開后轉成小火煮,浮沫要撇掉,并用大飯勺子揚漿,以防溢鍋,此時切忌再放涼水。邊煮邊攪防煮糊,這樣煮8-10分鐘,讓豆漿完全熟透。
4.第四步:點漿
內脂4克,加25ml的溫水溶開備用,點豆腐的豆漿溫度要控制在80-90度,太熱或太涼都不會成功。
點漿前將浮在漿上面的一層薄薄的油皮揭掉,邊往里加內脂液邊快速地攪漿,湯勺要從鍋底向上撈起(不要超過3秒,動做要輕快速),然后蓋上蓋子“悶漿”、12-15分鐘。
豆腐成型一定要在豆腐很燙的時候來操作,要是等它涼了,就基本不會成型了。
5.第五步:出豆腐
出豆腐需要一組合適的工具,網上有專門售賣的豆腐模具,俺曾經相當的長草要敗一套,后來發現其實咱家里有很多現成的工具,這份錢完全可以省掉。比如網眼的塑料筐子,比如電飯鍋里的蒸屜,甚至不銹鋼的筷子籠…這些俺都用過,只要能瀝水,完全不影響豆腐的口感。當然如果要追求完美,一套專用模具也夠臭美一陣子的。
我常用的模具就是下圖這種組合:一個活底的8寸蛋糕模 + 蒸鍋里的篦子
無論你用啥樣的模具,一大塊網眼的紗布是必不可少的。將蛋糕模的底拿掉,放在蒸鍋篦子上(下面確保能瀝水),鋪上洗凈的紗布備用。
10幾分鐘后,打開鍋蓋,一鍋完美的豆花就出場了!(加上小咸菜、辣椒油、韭菜花兒…口水啊!別吃多了一小碗就行,咱還得做豆腐呢)
6.豆腐壓制成型
先把嫩豆花用勺子打碎(越碎出水越多),把豆花舀進去,用紗布包好,蓋上蛋糕模的底(如果不使用蛋糕模,需要找一個與模具相同大小的覆蓋物),再用重物來壓,壓力會把水份逼出,使凝出的大豆蛋白粘連,壓力的大小又決定了豆腐的軟硬程度。
啥叫真正豆腐味啊!醇正的豆香,這樣一比,你會感覺外面賣的那根本就不叫豆腐。
無需過多的烹飪,我們經常是切成薄片只油煎煎,灑上一點鹽就非常好吃。
切開,看組織,非常細膩!
豆渣,別扔掉了,我博里還記錄了很多消滅豆渣的好方法,比如做面包、做蛋糕、炒菜、做面膜、做磨砂膏……
現在更省事兒了,我把它們全部壓成面條,又多一道好吃的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