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下午陳開鶯書局講稿、李想視頻整理
七年前,葉嘉瑩老先生在南開大學講賞讀古詩詞,場場滿座,從詩詞讀法到鑒賞,每一節課下來,都是一種人生享受。
15年,省圖書館也搞了好幾期詩詞講壇,大家也都非常熱情參與其中,得到許多交流和學習機會。我記得那時候,我就坐在下面,聽得很入神,非常享受,所以我是一個非常喜歡聽講座的人,今天在現場,看到這么多的朋友,可以說,對我是一種鼓勵和鞭策吧,心生感動。
半個月前,書局給我打電話,籌備詩詞活動,請我講南唐李后主詞的賞析,感謝他們的邀請,為了今天下午的活動,做了充分的準備,活動方給了一個半小時,一個小時我主講,那這一小時的時間,往深度講時間是不夠的,花上四小時都講不完,所以我從比較容易理解的角度談這位亡國皇帝。
我們都知道唐詩經過初唐,發展到李白、杜甫、李商隱、杜牧,它的文學成就高到如此程度之后,已經有些高不可攀了,民間慢慢就無法讀懂。
凡是藝術形式意境越來越高的時候,說明它遠離了民間。可是,百姓生活需要娛樂活動,老百姓會自己寫一些歌曲來唱,這時候是被士大夫瞧不起的,說這些東西是如何的不入流。
結果,兩者就越來越遠,越來越遠。然而一旦二者被拉近,就會產生新的藝術形式,即今天我們講的詞。
我們說唐詩宋詞,大家不要誤會,在宋朝沒有人寫詩,其實多得不得了,甚至詩比詞還要多。只是宋人詩的成就遠沒有詞的成就高,這是一個有趣的事情。
詞的整個音韻形式發生了變化,當我們讀到“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時”,會發現唐詩的七、五都在變化,甚至九都出現了。音韻的跌宕起伏產生了很多節奏上新的韻律感,這種韻律感擴展出了詞的境界。
講到詞,首先要提到五代詞,因為五代詞是唐詩過渡到宋詞的一個關鍵橋梁,其中的關鍵人物是李后主,即李煜。
其實李后主的作品并不多,但是不多的作品卻在文學史上產生了那么大的影響力,在文學的創造性上,有時候的確可以看到一個人具有旋乾轉坤的力量。
李后主是戰爭的失敗者,卻是文化上的戰勝者。因為他的詞征服了整個汴京,整個汴京文人都開始填詞,詞變成了文學的主要形式,他令原先屬于販夫走卒的歌聲,忽然變成了士大夫用來疏解生命的某一種情懷工具。
今天我們談詞這一文學形式的出現與成熟。要重視兩個方面。一是民間創作。詞最初不是文人創作,它是民間的歌曲,產于民間,后來被文人學士運用這一形式書寫自己的心情、感受、見解,它才由原先的民間創作與文人創作合作產生偉大的文學成就;二是李后主,他把民間創作與文人創作緊密的成功的連接在一起。
大唐完全崩潰后,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這一階段有兩個國家比較繁榮安定,一個是定都在金陵,今天南京的南唐,延續了對唐朝的向往和崇拜,并且認為自己是唐朝的正統,所以“唐”為國號,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君主,被稱為李后主。另外一個是建都成都的后蜀。
李后主,作為一個亡國之君,背負著原罪,是風流倜儻,才情卓越同時存在巨大爭議的矛盾的君主。
作為一個帝家三代,爺爺打下江山,父親守江山,輪到他的時候,就是揮霍無度,流連于宮娥中。《荀子?哀公》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如此之人,形容南唐亡國皇帝李后主也再合適不過。
大家比較了解的大、小周后的故事,一對美麗才情的姐妹,先后成為他的皇后。
在大周后生病期間,與小周后偷偷約會的情景,在《菩薩蠻》里寫道:花明月黯籠輕霧,今霄好向郎邊去,刬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開始寫了約會的環境氛圍是花朵開得正艷,迷迷蒙蒙,月亮輕輕柔柔的光罩在大地上,靜謐溫情,今天晚上與有情人相會。
姐姐正在病床上,從道德、倫理、社會風情來說,與他的約會是不道德的,可是禁不住相會,只能一路上手提著木屐,免得穿在腳上小跑是發出響聲引起人們的注意,脫著鞋穿著襪子在臺階上一路小跑,那種急切相見的心情呼之欲出,來到畫堂南畔,與情人相依偎,道出了兩句情深意切的話: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我出來與你相見一次,是非常不容易的,請你好好珍惜盡情的愛我。
這首詞撇去價值觀不談,從文學的角度,語言是唯美的,用“花明暗月”四個字就勾畫出了一個朦朧曖昧的氛圍,每一句話都可以成為電影中的一個場景,極具才華。
同時,他也留下非常多宮廷生活的詞,最有名的一首是《木蘭花·曉妝初了明肌雪》描寫宮廷夜宴歌舞享樂的盛況,是李煜在南唐全盛時期創作的代表作之一,詞形象豐美,情趣盎然。曉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鳳簫吹斷水云間,重按霓裳歌遍徹。臨春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歸時休放燭光紅,待踏馬蹄清夜月。夕陽西下,盛大的晚會即將開始了,經過一天上妝,臉上妝容已淡,輕補胭脂,點紅唇,打扮的花技招展,雪白的肌膚在燭光中白里透紅,清新脫俗。在歌舞聲中,宮娥們舞著曼妙在舞姿,一排排魚貫而入,這情景與武士陣場相當,宏大壯麗,醉人的舞姿,奔放的音樂,讓人神繞其中,好不愜意。
我自己一直有蠻深的感慨,今天會去讀現代詩的人,跟聽流行歌曲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有一段時間大家希望把它們拉在一起,比如有人想要把余光中的詩用吉他伴奏來唱一唱,讓它可以流行。可是大家會感覺到,它畢竟沒有真正流行過,跟今天在商業排行榜畢竟還是不同。
所以這里面我們該會發現說上面的這個士大夫階層,所謂的今天的詩人的創作者,能不能關心到民間的流行形式,而同時民間的流行形式,有沒有機會去看一下上面在做什么,我想這個話題就是我們談五代詞的變革的時候,應該需要關注的問題。
因為五代詞剛好是這兩個東西連接,因為在唐詩的黃金時代之后,你要寫詩超過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
所以他要另辟蹊徑,另辟一條新路出來,反而走到了通俗的這個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開創新經驗。
當時有一批傻傻的人,還在那邊繼續模仿唐詩的,全部都完了,全部都毀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這批人出現了新的東西,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五代詞的變革的意義,就是詞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由于是流行歌曲,所以它們有點調皮,有點不按常理出牌,整天混在酒家歌妓里面去唱歌的這些人,結果變成新的文學創作者,從他們開始走出了一條新的路。所以我想這樣大家也許可以理解,為什么我們今天讀到“林花謝了春紅”這樣的句子,我們會隱約感覺跟唐詩不一樣。“太匆匆”,就是一個很直接的民間感情,就是覺得好快啊,時間這么快過去。
所以你會發現,把這些東西變成歌,變成現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為它本來就是歌。
我們現在讀的《虞美人》、《烏夜啼》都不是文學的名字,是音樂的名字,等于現在我們講的“降G大調”之類的意思,升調、降調的意思。
《烏夜啼》、《滿江紅》、《虞美人》都是詞牌,每一首詞里有一個音樂的調性在里面。
《烏夜啼》通常是比較悲哀的調子,就像我們今天把《雨夜花》這個調子拿來填詞,你大概很難填成悲壯的感覺。
《滿江紅》是壯大的感覺,所以《滿江紅》它一定是中東韻,是那種宏亮渾厚的聲音的感覺。所以我們看到的詞牌,是它音樂的調性,所以你可以看到兩首《烏夜啼》,說明《烏夜啼》并不是詩的名字,不是文學的名字,它是音樂的名字,詩人只是按照這個音樂把詞填進去。
非常遺憾的是,經過一千年,我們今天的詞大部分都不知道怎么唱了,我只聽過有一首在廣東被整理出來,現在在廣東用粵語唱,叫《長亭怨慢》,姜夔的《長亭怨慢》,南宋的詞,它還有古譜,可是我不確定它是不是完全是古譜,還是中間也經過部分的修改。
所以這是非常奇特的一個現象,就是文學留下來的東西比較穩定,音樂很容易流失,非常容易流失。所以作為詞來講,它應該有一部分是音樂史關心的,有一部分是文學史關心的。
可是音樂史的部分能夠找到的可唱的已經非常少,而屬于文學的全部都還在。所以我們今天讀到的《虞美人》、《烏夜啼》,都是文學的部分,至于音樂的部分,我們已經遺失掉了。
好,我們再看下一首《蝶戀花》。《蝶戀花》是宋朝寫詞的人非常喜歡用的,原來在民間一定也是一個艷情的流行歌曲,蝴蝶那么依戀著花,這樣的東西,它變成了一個曲調的名字,非常漂亮的曲調。
我想大家都知道蘇東坡寫過非常有名的一首《蝶戀花》:“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消,多情卻被無情惱。”所以《蝶戀花》是比較俏皮的調子,比較纏綿,有一點戀歌的形式,戀愛的歌的這種形式。
李后主的這首詩,你可以感覺到是在用音樂形式,表達一種輕快的情緒。
遙夜亭皋閑信步,乍過清明,早覺傷春暮。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云來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誰在秋千,笑里低低語。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遙夜亭皋閑信步”,夜晚的時候一個人在亭邊散步。“乍過清明,早覺傷春暮”,暮春的時候,剛剛過了清明,覺得春天快要過完了,有一點感傷,因為凡是到春天過完詩人的感傷情懷會特別深。“數點雨聲風約住”,清明前后還有一點點稀稀落落的雨,然后風也不大了。“朦朧淡月云來去”,月亮在整個春霧的彌漫里面,有一種朦朧、云飄來飄去的感覺。
在這里我們看到是一幅非常好的素描,對一個春天情景的素描。
下面它轉到《蝶戀花》的主題,也就是情感部分來討論。“桃李依依春暗度”,講桃花、李花都還處在開放季節,春天卻已經慢慢在過去了,“春暗度”是雙關,一方面在講春天,一方面在講男女之情,所以用“暗度”,好像是一個偷情的東西。
我跟大家提過,就是李后主在早期的詞當中,有非常大的偷情的興趣,他一直覺得“暗度”那種感情是他很著迷的,他很喜歡用這種方法去寫艷情的詩。
“誰在秋千,笑里低低語”,我們看到這兩句就是《蝶戀花》的感覺,寫女孩子在蕩秋千,在玩,然后聽到她們的驚叫,或者笑這種感覺。剛才講的蘇東坡的那首也是在講女孩子蕩秋千。“誰在秋千”,他沒有講是誰,就是有一個美麗的女子,她很嬌的聲音,笑聲,可是不知道她在哪里。這樣的一個描繪,用了《蝶戀花》這種比較輕快的調子來帶,帶出一個情歌、戀歌的這種形式。“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變成了詩人替她去想,春天來了,這樣的一個女孩子,在青春年華,大概她的一片芳心要有所寄托吧。“一片芳心千萬緒”,有好多剪不斷、理還亂的煩惱、思緒。“人間沒個安排處”,完全是白話,唐詩絕對沒有這個句子,意思就是在這個人間到底怎么去安排自己啊,好像有一點無奈了,就是一個思春少女的情懷,那種思緒萬端的情緒。
你再回想一下李白、杜甫、李商隱,都沒有這個句子,這種句子絕對是從民間的歌曲、流行歌曲里出來的白話的東西,而且我相信,當時的文人一定很看不起,什么叫做“人間沒個安排處”?
我們現在還在用“安排”,它是非常白話的語言,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民間的這種流行歌曲,反而能夠在語言的一統模式當中,出現一些比較活潑的詞匯。
因為唐詩已經有一點固定了,固定了以后它沒有辦法再去描述那種很新鮮的感覺了,可是在流行歌曲里面這種語言就出來了。
? 可是,正是由于詞的開始與流行歌曲靠得太近,所以它在最初受到文人的評價不高,因為大家覺得它永遠在寫一些風花雪月,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主要也是在寫風花雪月,歷史上最早寫詞的那些詩人,作品的內容都是比較接近風花雪月的。
所以大家如果要了解,大概從唐的詞慢慢經過五代,要轉到北宋,有一部非常重要的詞的總集叫做《花間集》,我想很多朋友聽到過,《花間集》是詞最早的一個總集,當時在五代的時候,因為分裂成很多不同的國家,我們講的五代十國,文化最高的有四川的西蜀,還有定都在南京的南唐,就是李后主的朝代,這兩個朝代對詞的發展,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南唐兩個重要的皇帝,李中主跟李后主,也就是李璟跟李煜,他們最早把詞發展到了格調非常高的程度。
我們講李后主的時候特別提過,王國維非常稱贊李后主,認為他是詞的關鍵人物,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所謂伶工就是原來去替那些流行歌手去寫歌的那些人,忽然被改變成去為知識分子寫歌了。
伶工本來有一點被人看不起的意思,這些人為了生活,為了賺錢去譜曲,不能說沒有好的東西,可是基本上格調不高。
但是李后主以皇帝的身份,一個地位非常高的知識分子的身份,進入到這個領域之后,伶工之詞就一變而成為士大夫之詞了。
文學和藝術上的美,其實是一種擴大的經驗,我們不太知道在生命的哪一個時候,因為一種什么樣的特殊體驗,你的情感會擴大。
也許對其他的人來講,草的綠色是沒有意義的,可是對這個人來說,草的綠色是他曾經愛戀過的女子的裙子的綠色,所以他會“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朱光潛的美學里一直認為美學的擴大意義其實也就在這里。這種現象很有趣,它不是對一個特殊經驗的執著,而是一個特殊經驗被記憶以后在生命的時間跟空間里的擴大意義。
所以,我們能夠欣賞到宋詞的美,要感謝李后主人生的跌宕起伏,人生低谷的感悟,使得詞有了厚度,得到發展,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