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不是經濟學領域的專家,也不會引用那些高深的經濟學原理,只是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對錯與否,諸君評判。本文的論題就是為什么樓市不能崩(雖說崩潰是遲早的事)?
個人看來,根本原因在于現在的房地產不再單純是商品,也是一項投資品,而且回報率極高,吸收的財富太多了。這個財富不僅僅是指房地產開發商的那一部分,甚至說,如果只有開發商參與其中,樓市崩盤,哪怕這些人最終全部跳樓自殺也不會對社會造成多少影響,投資失敗的人多了去了,也沒見因為投資人的破產導致社會動蕩的,尤其是在想中國這樣的大國(地域廣、人口多、經濟體量大)。
真正致命的是他的另一波投資者,包括購買者。最簡單的例子,最近看新聞有沒有看到為了多購房而離婚的?一方面為了多買房離婚的人排成了隊,另一方面買不起房或者只付得起首付其它靠貸款的也排成了隊,買不起房的先不考慮,因為大風暴暫時還波及不到他們。我們著重說買了多套房的人。買了多套房的都是什么人?第一位的肯定是富翁、明星、暴發戶、官員(原因你懂得)以及上述人員的附屬人員(比如小三小四情婦情男),這里先大略估計一下人數。然后我們再算,中產階層也可以,包括公司的管理層,小企業主,商人,有項目的大學教授等等,現在我們要計算的人員規模又擴大了。再然后還有一批,他們可以說把樓市帶入了新的深淵。先問一下,誰有租房的經驗,誰見過自己的房東?看了你們的房東,你覺得有多少是大富大貴或者中產階層?或者再想想這樣一個事實,你在一座城市里總能搜到租房信息,換句話說,總有一批人有不止一套房而且還不是我說的中產或者富翁,他們更是你我常見的人,只是因為戶籍、歷史傳統、儲蓄、搬遷等等原因攢了不少錢買了新房(不止一套),我們的父母,多多少少算是這一群體,他們把自己辛苦積累的大部分財富都扔進了里面。截至目前,多少人了,是不是有點心驚?
我們不論當初是出于什么目的,是炒房還是單純多買幾套備用還是婚房,單就實際行為的最終結果來看就是社會的財富已經被樓市緊緊的套牢。更何況后面還跟著數量龐大的背負巨額房貸的人,即使最終房價跌了,但錢還是得照原來的標準來還,哪怕你是失業在家的售樓小姐,不單單是過去的財富,這些人的未來也被套牢了。樓市經過這一波波的助推,已不再是開放商或者房地產產業內部的事,而是變成了關系到國民個人財富和對未來信心的重大社會經濟問題。
如果樓市崩盤,前面說的這些人,(不敢說半數國人,過億總該有吧?)全部都要面臨自己的財富嚴重縮水的情況,一個都逃不掉,而且手里除了不值錢的樓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儲蓄。打個最直觀的比方,你跑到小區樓下那群聊天的老頭老太太里,告訴他們,他們銀行的存款蒸發了一半,猜猜他們什么反應,如果不止一個小區呢,如果所有小區的所有老人銀行卡上的錢都少了一半甚至更多呢?樓市崩盤就是這個樣子,甚至更殘酷,銀行至少還給你剩了一點安家費,但樓在自己手里怎么也花不出去,因為還有巨大的貧富差距在背后搗鬼,買不起樓的依舊買不起樓(好比月基本工資2500還要自己掏房租的我無論房價是1000萬一套還是50萬一套我都買不起),等于說這個大洞沒法填。財富在這些人手里瀟灑漂亮地轉了個圈,最后也不知道消失到什么地方。
樓市崩盤,開放商雖然經濟受損,但更多的是你不停念叨的經理、主管,你的部分同事,你在大街上遇到的悠閑散步的老人,有點積蓄的普通人,你的房東,甚至你的父母,以及圍繞房地產建立起來的相關企業,企業的職工,這些職工的家屬,最后直到還房貸的你(而且你是用足額的價格買了一個折價的產品,相當于全款買了一個二手貨)。這么多人的財富雖然不敢說頃刻間化為烏有,但損失慘重是肯定的(更何況精明的商人最終會把這個虧損轉嫁給諸位)。如果不了解這種慘重的實際體會,不妨設想,你的其它開銷不變,但你的工資減半,什么感覺?
更嚴重的問題是,因為房地產吸引力太大,太多的產業或者行業轉了進來,比如那些不發工資就跑路的南方老板,比如那些無處不在的炒房團,資源有限,一旦投進樓市,其它用途的就沒了,結果就是其它的產業也隨之荒廢,沒有其它同體型行業來吸收房地產崩盤產生的沖擊。說句不好聽的,就好比馬蓉,不僅失去了王寶強,連接盤俠都失去了。
有了前面這些鋪墊,樓市的崩盤就變成了天塌地陷。
然而樓市崩盤,錯在誰呢?可以說活該!因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了其中,特殊的制度也好,不恰當的經濟理念也好,不發達的市場經濟也好,不論什么理由,背后的欲望是不變的。蓋一棟樓或者買一套房,什么都不用干,過幾年價格自己就翻幾倍,比養豬還容易,比股票更掙錢,如果你有一點閑錢你會不會進來?利令智昏啊,只是這一次,昏的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