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我干了件“壞事”。
怎樣的“壞”法呢?
按照我給好友的描述:
這是一件“好久沒干”的“壞事”,導致的結果是,“現在超級自責,但又忍不住”
好友一口氣給出的“抄底、暴食、懟孩子”的三連猜都不對哈哈。
那,到底是啥“壞事”呢?
......
答案揭曉:
追劇!
對,我居然用了兩天時間斷斷續續把大熱網劇《御賜小仵作》給看完了(捂臉)。
(ps:再說個好玩的。
聽說我要把這件糗事寫到自己的“投資筆記”里,另一個好友給“嚇壞了”:你居然寫這個?你的“白骨精”人設不要了嗎?
嗯,鄭重聲明一下,我,毫無人設,就是一個長期追求“有趣、有料、有用”的中年少女,當然,“有錢”也在此列,要湊夠“四有”哈哈)
是的,即便是在忙成這樣的情況下,我依然愿意拿出20多個小時來刷這部劇,且即便意識到“刷劇”好費時間的同時、依然愿意向你們推這部劇,原因無他:
這是一部難得的尊重智商、專心干事業、偶爾才撒糖的好劇。
1、好故事也有好呈現
講故事,最講究的是新、奇、特,也就是“未知”。
而這部《御賜小仵作》通過大案穿插小案、最后戳破了一個貫穿了10年之久的陰謀。
外加上,輔助了牛皮解說、動漫展示等方式,做到了“劇情雖然燒腦、但觀眾真能看得懂”。
還有,很多“不要錢、只要花心思”的小細節,也是打動觀眾的關鍵,比如,“陋習”,養的雞生了小雞,小金魚從不敢養雞到學著楚楚“咕咕咕”叫著喂食哈哈。
2、充分傳遞了各種感知
特別嚴密的臺詞功底,讓觀眾在看到、聽到的同時,聞到、嘗到、觸摸到、想象到。
比如張太醫的那部戲,男主小金魚在審查脈案時,就發現,紙雖然是舊紙,可墨卻是三年前才研制出來的無香墨(聞到),字跡也不是做脈案該有的細微差別的樣子、而是一氣呵成(看到觸摸到)。同時,小金魚還點破,張太醫根本無需賠上自己的性命來告發,因為張太醫見皇上的機會比官員多多了(想象到)。
短短幾句臺詞,幾處反轉,感官豐富,就覺得“終于有部電視劇的臺詞,和觀眾的智商勢均力敵了”哈哈。
3、處處是“轉折”
無論是人物,還是劇情,處處都有轉折。
比如,薛汝成,一直以為是最堅定最可靠的老師&戰友,沒想到,竟然是最大的反派BOSS。但這里又有個反轉,他居然不是自己號稱的“昌王”,而是昌王的書童。
比如,小金魚和楚楚兩人的身世。
比如,冷將軍軍營里的所謂“軍變”。
幾乎,你一開始認為的、想到的,最后或多或少都呈現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到這里,也不過是道出這部劇萬千好之一二。
很難想象,在時間如此寶貴、注意力如此稀缺的時代,我、還包括萬千觀眾,居然還愿意從剛開始的1.5倍速、到調整為1.2倍速、到回到正常倍速、到最后還回頭挑了幾個精彩章節二刷,這真的是應了知乎副總裁張寧在《創作者》中所說的:
在萬變之中,創作者是否有可以抓住的“不變”呢?
是的,你。
個人壟斷是你的知識、個性和技能的獨特交際,別人無法與之競爭。
這種避免競爭的做法,在持續積累之后,成為你的內容品牌,這一點,是無論如何都不應該改變的。
現在看來,在這20多個小時里,我:
看到了久違的好故事;
認識到自己真沒啥所謂的人設;
偶爾的情緒釋放是再正常不過;
嗯,是一筆劃算的投資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