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這是我頭一回為自傳做筆記。曾經的我,看自傳就和看小說一樣,偶有心得也會很快遺忘。自從看了《窮查理寶典》,我意識到需要端正一下看自傳的態度和方法,我應該與歷史偉人做朋友,和他們對話,研讀他們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從他們的經歷中去學習。看《富蘭克林自傳》的同時,我把“人類誤判心理學”清單拿在手上,逐個對照,果然發現了幾十處可以用上面原理解釋的現象,這個發現讓我興奮不已,我知道只要堅持這么勤加練習,早晚我會把那個清單里面的知識融入潛意識之中。但這篇筆記卻不能羅列我發現的那些心理學小故事,我還是打算用整讀法先在本子上做筆記,然后根據筆記內容擴展為一篇文章。
? ? ? 在反復閱讀《富蘭克林自傳》的過程中,我發現富蘭克林非常有說服力,幾乎所有人都愿意相信他,一些重大的公共事件如果沒有本杰明·富蘭克林做背書,市民都不會投入進去。這個發現很吸引我,所以我打算以“富蘭克林如何說服別人”為主題,研究下他的具體操作辦法。
? ? ?接下來,我從書中挑選那些與“說服別人”有關系的小故事,試圖找出背后的規律。
故事1:吃素食
? ? ? 富蘭克林12歲開始在哥哥的印刷店當學徒,按照他當時的學徒契約,他要到21歲才能夠拿滿工資。富蘭克林有吃素食的習慣,當時大家吃住在一起,如果單獨為他做素食,長期下去會挺麻煩。但是富蘭克林確實不想吃葷菜,他如何說服哥哥讓他有素食可吃呢?他向哥哥提出:加入你愿意把我每周伙食費的半數給我,我愿意自理伙食。他哥哥立馬就同意了。
? ? ? 本杰明很小的時候就明白,如果要說服別人做什么事情,最好用利益去說服他,而不要試圖用講道理的方式。他跟哥哥提出的建議里面就充分展示了這種說服的智慧,讓哥哥賺取一半伙食費,比講一大堆道理管用得多。
故事2:放棄生硬反駁和獨斷式立論
? ? ? 有一次,一個貴格會的朋友提醒富蘭克林,有人覺得他很自大,而那種自大又在談話中顯露出來,他在討論問題時,總不滿足于自己是正確的,還有點盛氣凌人。后來根據他的觀察,凡是喜歡爭論、抗辯和辯駁的人在工作中一般總是倒霉的。盡管有時候他們獲得勝利,人們總是憎恨他們,獲得人們的好意比勝利更為有用。所以,他決心改掉這個毛病,讓自己成為一個謙遜的人。他買了本色諾芬的《回憶蘇格拉底》,研讀蘇格拉底的對話法。從那以后,他養成了用謙遜的口吻表達個人意見的習慣。每當他提出任何可能有爭辯的意見時,再也不用“一定”、“無疑地”、或任何表示肯定意見的字眼。相反地,他常常使用“我猜想,在我看來好像是,假如我沒有弄錯的話”來表達自己看法。
? ? ? 富蘭克林勸導我們,切勿采取一種獨斷式的,自以為是的態度去說服別人。這種態度總是引人反感,往往引起別人的反對。哪怕自己深信不疑,說話的時候也要外表謙遜。
故事3:匿名投稿
? ? ? ?富蘭克林15歲的時候,他哥哥的報紙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很多紳士們經常給印刷所投稿,然后聚集在一起侃侃而談,說他們的文章是如何如何地受當地人歡迎。富蘭克林躍躍欲試地想要投稿,但是他又擔心會招致哥哥的不滿,從而不給他發表。于是,小富蘭克林設法改變了自己的筆跡,寫了匿名文章,晚上放到印刷所大門地下,就當是投稿了。第二天那些紳士們讀了那篇文章,都贊揚寫得好。后來本杰明如法炮制,匿名投了好幾次文章,每一次都收獲了不少好評。雖然人家不知道寫作者是誰,但是富蘭克林還是從他們的贊許聲中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 ? ? ?富蘭克林長大后熱心公共事業,開辦學院,創建北美第一家公共圖書館,都使用了類似的辦法。他從不把那些計劃當作是自己的創意,從不宣揚自己是首創者。尤其是當他要去尋求幫助的時候,他總是會歸功于別人,把自己隱藏起來,避免自己看起來比別人高明。富蘭克林認為,目前犧牲一點虛榮,以后可以獲得巨大的回報。
? ? ? ?雖然富蘭克林沒有明確解釋這種方法的原理,但我認為這是為了避免激活人們的羨艷/嫉妒傾向。通俗點說,假如我有一個很高明的主意,但是需要求得某人幫助。如果我直接告訴他那個辦法是我自己想出來的,那他會不會這么想:你牛你上啊,怎么還要找我幫忙?但如果我說這是別人的主意,我只是個跑腿的,那說不定他就心里平衡了,愿意大發慈悲幫我一把。
故事4:艱難創報
? ? ? ?富蘭克林的印刷店初創期間,他的勤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還借由有名望人士之口,把他的勤勞美名廣為傳播,給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為了獲得商人的名譽和聲望,他避免一切不好的印象,從不進入奢華的娛樂場所,也不像個富公子一樣的打獵,他衣著樸素。有時候還把印報紙的紙張裝在獨輪車上,自己推著經過街道運回家中。在公眾眼中,他是一個勤勞上進的青年,嚴守信用,從不拖欠,所以很多商人主動請求和他合作。
? ? ? ?這就是個人口碑的重要性了。我很勤勞,不是我自吹的,是你們大家看到的。如果看不到,大咖會替我說給你聽聽,時不時的,我還會在你們眼前表現一番,反正總會讓你知道我很靠譜。當我的良好形象印在你的腦子里面的時候,哪一天你若需要共享什么好處就會想到我了。人啊,總是愿意幫助那些值得幫助的人。正如《天路歷程》里面說的那句話:我的劍留給能夠揮舞它的人。本杰明從小喜歡閱讀《天路歷程》,也在自傳中反復引用這句話,無疑對他是有很大啟發的。
故事5:借錢
? ? ? ? 本杰明創辦印刷店初期,購買設備缺乏資金,這時候有兩個友人都提出要幫他墊付資金。本杰明不愿意對任何一位有所偏愛,傷害到另一方。他就向每一位借了所需金額的一半。
? ? ? ? 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這一步?對照查理芒格的人類誤判心理學清單,我知道,這就是理解了康德式公平的結果。當富蘭克林的兩位朋友都提出要幫助他的時候,他們心里是期待得到公平地對待的,如果期待落空,難免滋生不滿的情緒。富蘭克林正是因為理解這一點,才能夠做到不傷害友誼。
故事6:借書化解敵意
? ? ? ? 在富蘭克林從政以后,有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人支持他的競爭對手而且對富蘭克林有些敵意。富蘭克林想要說服他化解這種敵意,但是又不愿意卑躬屈膝。他怎么做呢?富蘭克林的辦法很奇特:他找那個人借了一本書。后來那個人就變得對富蘭克林友好起來了。富蘭克林這么做,是因為他相信一個道理:如果一個人幫了你一次忙,那么以后他會比受過你恩惠的人更樂意幫助你。
? ? ? ? 研讀過心理學的人,會知道這是人類避免不一致性傾向在發揮作用。我若改變不了你的想法,我就先努力改變一次你的行動,你的頭腦為了避免不一致性,會為你的行動尋找一個合適的理由,以便讓那行動看起來合情合理,然后你自己就會說服你自己了。在這個案例中,那個有影響力的人幫了本杰明一次,他的大腦會告訴自己“我的行動肯定是對的,我既然幫過你,那說明我是不討厭你的,那以后就繼續對你友好些吧”。
故事7:募捐
? ? ? ? 曾經有一個牧師來向富蘭克林求助,他不知道該如何去募集足夠的款項來興建一所教堂。本杰明的建議如下:首先,我勸你先向那些你知道一定會出錢的人募捐;其次,向那些你不知道究竟會不會捐錢的人募捐,并把已經捐了錢的人的名單給他們看;最后也不要忽略那些你相信不肯出錢的人,因為其中有些人你可能會看錯的。
? ? ? ?這里,富蘭克林巧妙運用社會認同傾向原理,那些對捐款猶豫不決的人,如果在名單中發現有很多認識的朋友,不捐款就顯得自己吝嗇,不夠臉面和他人為伍,他很可能就會下決心捐款了。另外,它還包含了一種證偽的思想在里面,那些原以為不肯出錢的人,也許只是對其他事情節儉,對宗教事業也許很慷慨,誰知道呢?對那些人原本的認知是很主觀的,不要被主觀想法把持住,應該大膽證偽,客觀求證。
總結:
《富蘭克林自傳》是一本相當有含金量的書籍,我無法用一篇文章概括全書的精華,因此我只能從“說服力”這個角度先做一個粗淺的嘗試。富蘭克林是怎樣說服別人的呢?我認為主要有三點可供參考:第一,利益優先,不講空話,我們現在倡導的雙贏就是這個意思;第二,保持謙遜,話不要說太滿,不使用肯定字眼,也不去直接否定他人觀點;第三,如果自己確有高見,也不要居功,避免遭人嫉恨,說服的目的是為了合作,不是為了滿足虛榮。如果要總結成一句話,就是說服他人的時候,不但要考慮他人利益,還要盡量照顧他人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