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李笑來老師的《時間的朋友》這本書是在羅胖的跨年演講會的題目上。后來由于很偶然的機會下載到了《時間的朋友》這本書的kindle版本,在上班公車了花了一個多星期看完之后,對我的世界觀有了一種說不清的影響,當然了,這也可能是我的錯覺--。這本書喲很多我認為比較精彩的觀點和看法的,就行通過這次的讀書筆記寫下了,讓自己知道得更清楚,也能讓部分其他人知道。在我看來這本書的章節之間并沒有太多緊密的聯系,所以想從哪一章開始看都行。
在序言中寫到:有些道理就是很難傳播-因為人們只傳播自己認同的東西,有些道理就是不大可能被大多數人認同,于是,即便它再怎么又道理,在怎么有用,也不是很容易傳播的。這句話理解的角度很多,我的看法是人們對于那些跟自己觀點不一致的內容是很少去認同的。因為人總有一種觀點就是:我自己是對的。這個觀點在那些網易,騰訊新聞下方的評論當中你都可以看到,如果我們只站在自己狹隘的角度看待問題,我們也許看不到這個世界的更多其他的部分。
在圖書市場里面,存在著大量的時間管理的書籍,有人能說:自從我看了這些書籍之后,我就不再拖拉,不再每次到deadline的時候才給出方案嗎?這個我不知道,因為人總有一種錯覺-我能夠控制一切。這里就需要我們改變一下自己的認知:有些東西,比如時間并不是你能控制的,管理時間只不過是人們的一廂情愿,承認了吧,你對時間的流逝無能為力。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管理時間而是管理自己,而 管理自己就要管理好自己周圍的環境,你不會以為你在周圍人都玩游戲,吵翻天的時候還能安心學習吧?(不排除某些特別的人,以上的觀點都是從我自己本身出發的)
1.心智的力量,其實這個東西很難定義,我想心智力量也許就是認知這個社會的角度吧。不同的人看到同一個事件有不同的結論,也就是那個流傳很廣的:屁股決定腦袋。雖然認知的角度沒有對錯之分,但卻有高下之別。認知層次高的人能看到更多的東西,這個觀點也跟我上一篇讀書筆記《無聲告白》的道理是相通的,有興趣可以翻翻看看。比如這個觀點:到底是做得好才有興趣呢?還是有興趣才做得好呢?這個問題我一直沒能思考出最后的答案,設想一種情況:一個孩子在音樂方面比其他孩子都有天賦,而且家庭環境也不錯,父母開明,經濟允許,從小在音樂方面就比其他人要表現的好,如果有正確的引導,音樂會成為這個孩子 的興趣。但是也不排除這么一種情況:有些人雖然十分擅長某些事情,比如上面這個有天賦的孩子,父母十分地有控制欲望,逼迫他學習音樂,雖然他也能學得很好,但音樂會成為他的興趣嗎?這個就需要每個人自己來思考了。
2.相信我,你并不孤獨。這句話是李笑來老師的父親告訴他的。你所擁有的,其他人也能擁有,你所缺乏的,也會有與你相同缺陷的人的存在。你所經歷的,不會只有你一個人經歷過。沒有必要覺得自己是多么的特別,在一個大的基數里面,要找到跟你狀況,經歷差不多的人是有可能的。當然,也有人認為自己的思想十分的獨特,比如說某一個時間段的我,其實這恰恰陷入了一種思維困境:直接來自感官的感知很容易與人分享,然而思想上的體驗卻往往難以用原本就有缺陷的語言文字進行表述。是的,你并不孤獨,所以你也沒你想象中的那么獨特。在時間的長河之中,你只是一粒塵埃。
3.科學和宗教的關系。關于這個問題有一集羅輯思維講過,其實宗教和科學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對立,有你沒我,從古至今很多優秀的科學家都是有宗教信仰的。比如牛頓,他就把大自然看作是上帝留下的一本書,而他只不過是試圖讀懂這本書而已。關于宗教和科學其實這兩個的本質都是相同的,就是為人類解釋發生這個事件的原因是什么?人類總是傾向于用自己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解讀自己不能理解的東西。比如在遠古時代,原始人看到打雷下雨,他不知道這個是自然現象,于是他們就創造出上帝來為自己解釋這個現象。因為我們害怕未知,未知會引起我們恐懼,但是恐懼時永恒的,因為我們永遠不可能什么都知道。舉個例子,在戰亂時代,你永遠都不可能知道明天自己會不會死,每日生活在恐懼之中也是必然的。
4.人類和動物的區別。人類和動物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呢?從生理結構上來講,人類大腦有著動物沒有的前額葉,這個部分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從文化結構上來講,人類特有的文字可以幫助人類積累無數的知識和經驗,但是動物只能通過基因和周圍動物(主要是父母)的教學才能學習到技能。沒有知識,精神怎么自由?精神不自由,就算肉體自由了又如何?當然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和權力。你說:我就想成為一個享受生活的猴子,我不想經歷學習的痛苦成為一個人。這當然是可以的。而且我也不會勸你,畢竟成為人的樂趣只有你的認知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夠理解不是嗎?
內容較多,這次就到這里,如果有需要《時間的朋友》這本書的kindle版本的話,可以加我的微信:xuye19920827,請注明來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