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父母往往有一個誤區,就是太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卻忘記和孩子保持良好的關系。其實,在保持良好關系基礎上的教育才有意義,才容易收到效果。主張“關系大于教育,關系先于教育”,如果發現孩子有問題,先改善親子關系。
改善關系不是去討好孩子、一味地認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系分開,比如學習和親密關系是兩回事,不要說“你不好好學習就不是我的兒子”。要知道,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表達的都是對父母的憤怒。
孩子對父母和自己的親密關系不滿意,所以會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讀書,越說他越不讀。只有和孩子結成彼此非常信賴的共情關系,父母的引導才會順利地實現。
父母和孩子的親密關系是條隱蔽的信息鏈,雖是潛在的,卻是重要的。比如在公司和老板說話,表面上是在和老板匯報相應工作,實際上你在內心是在期待老板對你的態度、對你關注的方式。親子教育也是如此,親密關系遠比你說的話重要。
父母夸孩子不只是語言上的夸獎,更多的是表現出美好的態度——爸爸媽媽對孩子認同的態度:比如信任、對他充滿興趣、對孩子的存在感到幸福。語言的夸是尋求孩子與父母價值觀念的一致:夸什么也意味著否定孩子的另外什么。接納欣賞的態度是存在雙方的價值差異。
父母對孩子的個性評價要非常小心,父母批評孩子不開朗,會導致孩子更不開朗,由于孩子更不開朗,父母就更批評他,這是一種雙重束縛。父母覺得批評是為了孩子好,而孩子感覺被傷害;父母觀念上為孩子好,心理層面卻挫傷孩子。這是親子教育的陷阱。
父母總想按照自己心中的樣子去塑造孩子,無意識地想替代孩子去生活,忽視了孩子自身的權利。每個人都會慢慢地選擇自己怎么生活,以什么方式生活,父母的介入會干擾孩子的自然成長,影響孩子對自己的接納,并將削弱孩子做決定的心理能力。
孩子有沒有天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興趣和自信。
不要羨慕人家孩子,要留一只眼睛看自己的孩子,大膽為他喝彩,告訴他“你能行!”。
平時要多給孩子鼓勵,說不定哪天他就會還你一個奇跡。
假如孩子從小生長在“你不行”的環境中,慢慢地會把“你不行”內化為“我不行”,他就真的不行了。
“小學學的是習慣,中學學的是態度,高中學的是智商。”
好習慣是從堅持開始的,要堅持必須要有個計劃,有計劃才有方向,才有行動。
教育孩子要能寬容別人、尊重別人,這才是真正的愛自己。才能身心健康幸福一生!
因為我做的不好,或者有些方面沒做到,所以會分享出來,與您一起學習,共勉!帶走你需要的,也請留下您寶貴的意見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