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崇藝君
說起鐘樓,大家腦海里浮現的是高聳的歐式鐘樓,還是恢弘大氣的中國鐘樓?
在廣州老城區荔灣,有一座鐘樓式的建筑,它站在珠水旁已有百年,見證這個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
它就是粵海關舊址。
鐘樓一段“古”
粵海關舊址,建于1914年,1916年竣工,今年它已經一百歲了。因為當時中國正處在被國外列強侵略時期,簽下許多不平等條約,賠款額巨大,難以清償,清政府不得不用關稅作為抵押,并聘三名洋人為稅務司“幫辦稅務”。于是洋人便順理成章地把持海關運作。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鐘樓,就是粵海關舊址,也是當時稅務司的辦公大樓,由英國建筑師戴衛德·迪克主持建成。在這棟建筑樓梯上可以看到奠基石,右下角清晰可見衛德·迪克的名字。
如今,粵海關舊址已不再作為海關辦公場所使用,改成粵海關博物館,作為文化和教育基地定時開放。只有樓頂上的鐘樓和從前一樣,準時敲響威斯敏斯特報時曲。
鐘樓什么“多”
粵海關舊址是由洋人建筑師設計建成,因此在設計上也極具歐式風格。比如說柱子——
建筑采用白色古羅馬風格,內外部使用了大量的雙柱仿羅馬愛奧尼式巨柱。柱身纖細修長,從底層通貫至二三層,盡顯恢弘之氣。
建筑頂部鐘樓采用穹隆頂,四面鐘表旁各砌塔司干雙柱,柱身粗短,立在鐘表旁更顯莊嚴肅穆。
粵海關舊址內已成博物館,但是依舊保留著許多當年的“原件”。
我們踏進館內的第一腳,就是我們可以接觸的第一件“原件”?;浐jP舊址的地板從當年建設以來一直沿用至今,依舊堅固厚實。工作人員為了更好的保護地板,在它上面覆蓋了一層地毯。地毯下的地板,貼上當時進口的瓷片、馬賽克,上面還有用彩色馬賽克貼成的圖案,色彩不褪。它是中國最早采用進口瓷片、馬賽克進行室內裝飾的建筑物之一。
粵海關舊址除了柱子多,壁爐也多。每一層、每一個房間幾乎都可以看到壁爐的身影,據介紹是由當時倫敦的公司生產,上面還有公司的標志。我們現在所參觀看到的壁爐,都是原件,依舊保存完好。
細心的你也許已經發現,雖然這幾個壁爐是同款,但是依然由細微差別,就是壁爐上的柱子。沒錯,壁爐也有柱子!
館內的壁爐分為三種,一種是有四根柱子,一種是有兩根,一種是沒有柱子。不要小看這幾根柱子,它在某種程度上是等級的象征。
普通壁爐是沒有柱子的,設在一般房間中。而稅務司辦公室內,壁爐的柱子有兩根,房內還有四扇大窗戶。不僅有便利的逃生條件,珠江風景也是絕佳的,現代的一線江景豪房也比不上這個稅務司辦公室。而全館內唯一一座擁有四根柱子的壁爐,在一層大廳中,足見當時粵海關辦公大廳的分量之重。
博物館里天花板很高,空間寬敞,但是給人很安靜的感覺。即使是拿著對講器講話,也察覺不到屋內的回聲。這要得益于設計師另一個匠心獨到的設計。抬起頭除了能看到吊燈,天花板上還隱藏了許多細孔。這些細孔除了起通風作用,也減少室內的回聲現象,細孔雖多,但毫無違和感。
百年鐘聲重現
粵海關舊址被廣州老百姓稱為鐘樓。以前大鐘每十五分鐘鳴鐘一次,正點還會奏響英國著名報時曲《威斯敏斯特》,鐘聲清脆,聲傳十里,鐘聲一直持續到80年代??紤]到附近居民晚上休息,后來大鐘只在白天鳴響。再后來,大鐘因機械故障原因暫停敲鐘。這一停,就停了近二十年。
大鐘雖然沉寂了,但是它依舊默默地站立在珠江河畔上,看河水奔流入海,看路上車水馬龍,還有一代又一代的街坊們人來人往。
就在今年,鐘樓迎來百歲生日。它不僅經歷了多年的風風雨雨,還見證了廣州乃至中國近百年的發展歷程。在百歲生日這年,它恢復鳴鐘。簡單八音,一個一個音符再次織進廣州百姓的生活中。
百年鐘聲的重現,珠江河畔多了一道悅耳之音。每天早晚八點,大鐘依然為廣州市民奏響同一首報時曲。
------------------------
原創文章,轉載請勾搭作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