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很多書,但留下深刻印象的卻不多;剛讀完的書,想跟朋友聊聊,卻未能歸納出大意和重點內容;一本書,讀的時候覺得很好,想著看完再重讀,卻找不到時間再讀了,因為剛又買了一堆書;而買書時,看到網站促銷活動就一下買很多,翻看卻發現,有些書不是自己想要的。這些都是我經常碰到的“讀書煩惱”,你是否跟我一樣呢?
在運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里提倡的“筆記本讀書法”之后,上述煩惱基本上迎刃而解,而且每讀完一本書,都有扎實的收獲。作者奧野宣之是“筆記本作家”,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他倡導無論是工作還是興趣,都用筆記本記錄下來,讓突閃而至的靈感用文字表現,跳脫抽象狀態,成為自己的創意材料。作者的另一本著作《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累積銷量50萬冊,在日本引發“筆記風潮”。
“筆記本讀書法”,顧名思義,就是用一本普通筆記本和幾支筆來記錄讀書過程。我曾經也用筆記本做筆記、寫讀后感,每讀一本書就用一本新的筆記本,同類的或者同系列的書,分別在不同的筆記本里,造成我尋找資料的困難。而作者提到,關于讀書的任何信息,都記在同一本筆記里。就好比一個小孩放置玩具的有蓋塑料箱,里面堆滿心愛的玩具,要找也很容易。作者也做了一個類比,說一個人只能用一個錢包,如果將信用卡、現金、醫保卡、會員卡等等分別放在四五個錢包里,用起來根本不方便。
“筆記本讀書法”操作起來非常簡單,只要按照時間順序書寫,方便日后查找,里面可以書寫任何內容,也可以剪貼報紙雜志。作者將這個方法分為五個步驟:1,選書;2,購書;3,讀書;4,記錄;5,活用。
起初,看到“選書”、“購書”也屬于讀書法的步驟,我很納悶,但讀完這本書,我立即明白,單獨列出這兩個步驟非常重要。讀完這本書,我根據書里方法實踐后,把步驟合并為三個。
步驟一,選書和購書
平時我選書,都是從報紙和網站的新書推薦,還有讀到不錯的書評里提到的書籍,這兩個地方選,然后到常瀏覽的購書網站,收藏這些選好的書,如果已滿免運金額就下單。但漸漸發現,有一些書并不是我所期待的內容。
奧野宣之指出,選書的關鍵是先搜集日常生活中所有與書相關的信息,比如關于某個主題的書;突然想看的書,正在看的一本書里提到的別的書,這些信息通通寫進筆記本里,或者用便利貼記下,貼在筆記本里。這樣的記錄,作者稱之為“隨想筆記”。寫“隨想筆記”其實是訓練自己對事物敏感反應的過程。作者強調,“對事物的好奇心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不隨時記錄下來,也只會是一個漫不經心的小想法。瞬間的思考就像沸水里的氣泡,只會出現一瞬間。”將這些一閃而逝的想法記錄下來,可能在將來會用得到。
作者也建議把書評剪貼在筆記本里,因為書評能幫助自己理解這本書。
搜集記錄一段時間之后,開始制作購書清單。用word列出書名、作者、出版社、備注即可,打印出來,折疊夾進筆記本里,方便自己到書店購書。
列出購書清單很簡單,但作者把這個環節視作不可或缺的一步,原因有二。第一,認清自己想讀這本書的理由和需求;第二,找到真正想讀的書,避免因一時沖動而購買。采用“列出書單再去買書”這個方式,我則不會頭腦發熱,少買了很多不想看的書。所以,購書清單不只是單純的“購物備忘錄”,而是為了促進主觀購書的矯正裝置,作者補充道。
拿著購書清單就可以進行購書。購書清單經過一段時間累積,或許有些書已經不想買,可以直接劃掉。其他想買的,無論在實體書店還是網上書店,按照清單上的書名購買,很想看的馬上買,猶豫中的就等下一次買,這樣還能節省時間。我還發現另外一個好處。網上書店經常做促銷活動,比如買200減免100。以往我總要為了湊單隨意選擇,現在可以在清單上面選,避免又一次買到不想看的書。
步驟二,讀書和寫筆記
步驟一關于收集資料,而這一步,則是真正制作讀書筆記。作者總結出自己做筆記的心得體會,并且命名為“蔥鮪火鍋式”筆記法,即“摘抄+評論”。
摘抄: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
評論: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想
寫讀書筆記,先寫以下三項信息:
寫讀書筆記的日期
書名
作者名
以后回看,就一目了然,這本書是什么書。
摘抄前面畫上一個圓圈符號,評論前面畫星號,這樣就很清楚地分辨出哪些是書中原文,哪些是自己的評論了。
一邊看書,一邊做筆記,這個筆記方法是用筆寫的。作者補充了其他的剪貼式筆記方法,即把報紙上關于這本書的讀后感剪下來貼到筆記本里。
對于書籍的封面設計,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腰封。每次扔掉花花綠綠的腰封,既感到可惜,但又覺得留著沒用。作者卻提出有趣的做法,就是把腰封剪成合適的形狀貼在筆記本里,因為腰封上面印的信息也很值得參考。這樣我就不會像以往那樣,覺得腰封是雞肋了。
步驟三,活用讀過的書
我經常打算重讀某些書,卻遲遲未能行動,都是因為不斷購書,新書的吸引力比較大,覺得看新書的時間都不夠,哪里還能抽出空來讀舊書。但這樣做,卻跌入只看書,不會用書的坑里。
讀書的目的是將書化為智慧,成為自己的無形財產。但若看完一本就丟到一邊,又匆匆翻看另外一本,這樣的讀書只能稱為“集郵式”讀書,看似讀了很多書,卻沒有在大腦里留存、思考。
那么怎么才能體驗到讀以致用呢?作者說,這一點離不開讀書筆記。前面已經講述了如何做筆記,而筆記的最終目的是讓自己重溫一本書的重點、要點。
通過閱讀筆記,磨煉原創思考
既然在讀書過程中做的筆記,已經記錄下自己的關注點和感想,只要多讀筆記,就無須重新閱讀已看過的書籍,畢竟,很少人能夠做到花同樣的精力和時間再去閱讀同一本書。讀筆記需要養成習慣,作者建議量化重讀頻率,可以一周一次,也可以三天一次。在重讀中會有很多新的發現,比如,摘抄的選段中,現在的理解和過去感想可能會有差別;以前不理解的句子,現在能夠徹底理解了。做筆記還能夠訓練和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在謄抄摘錄書中段落和撰寫感想時,不知不覺就累積寫作技巧了。
把讀書筆記整理成寫書評,更能鍛煉原創思考。作者用烹調菜肴作比喻,“購書清單”就是購買食材,“寫讀書筆記”就是洗菜切菜,而接來下的“通過讀書筆記進行思想輸出”就是開火炒菜了。
一本書,從購買前的資料收集、閱讀中的筆記制作,到多次重讀筆記和撰寫書評,這本書已然化為了自己的智慧和精神財富。
所以,“讀書筆記是一種升華工具,可以讓讀書活動完成從生搬硬套到獨創思維的飛躍。”
“筆記讀書法”目的是讓我們與書“深刻交流”,甚至在多年后,書里的內容還能影響我們;這個方法解決了“讀過便忘”的讀書煩惱;還能鍛煉嚴密的邏輯思考能力。運用“筆記讀書法”,假以時日,讀過的書就能真正成為我們的思想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