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城河概念最先是由巴菲特提出的,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無形資產:品牌、專利(持續發明專利的能力)和特許經營資質。
網絡效應:某種產品對一名用戶的價值,取決于使用這個產品的其他用戶的數量,用戶越多,越有價值;越有價值,用戶越多。
轉換成本:用戶轉換成本高低,決定了先發優勢的穩定性有多強。比如轉換需要很長時間、轉換會損失金錢、轉換會感情等等
成本優勢:提供產品的成本優勢,可能來至規模、效率、流程、地理位置、也可能來至先進的技術或者企業的長期發展建設等等
巴菲特投資理念就是不斷尋找擁有護城河的公司,投資它們,分享收益。事實證明了護城河理論是非常有效的。但在2018年特斯拉的創始人馬斯克表達過對護城河的不屑一顧的態度,在他看來,再深的護城河也擋不住前仆后繼的進攻者,唯一的方法就是瘋狂的創新,不斷向前跑。而且他不只是這樣說,真的就開源技術,放棄了部分專利。靠創新來抵御競爭。當然這更可能是讓更多人進入市場一起教育用戶,因為很多事情只靠一家公司是做不成的。
張磊的理念與馬斯克一致。他在書中寫道:”我所理解的護城河,實際上是動態的、變化的,不能局限于所謂的專利、商標、品牌、特許經營資質,也不是僅僅依靠成本優勢、轉換成本或者網絡效應。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傳統的護城河是有生命周期的。所有的品牌、渠道、技術規模、知識產權等,都不足以成為真正的護城河。世界上只有一條護城河,就是企業家們不斷創新,不斷地瘋狂地創造長期價值。受到巴菲特護城河理論的啟發,我們從長期的、動態的、開放的視角去進一步理解護城河,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用戶和消費者為中心。堅持了這個中心,理解變化的消費者和市場需求,用最高效的方式和最低的成本持續創新和創造價值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護城河。如果不能夠長期高效地創造價值,這條護城河實際上就非常脆弱。商業競爭本質上要看格局,要看價值,要升維思考,從更大的框架、更廣闊的視角去看給消費者創造怎樣的價值。“
短期看,護城河當然有效。早幾年內創業,別人會問你,要是BAT跟你做了同樣的項目,你怎么辦?其實問的就是你的護城河是什么。創業之前就可以問問自己這個問題。你會以什么作為自己的護城河。在我看來,對我們大多數創業者來說,那些資本不能加速生成的能力才是護城河。比如海底撈培養店長和員工的能力。
上次有個朋友說,他們的護城河是做爆品。因為其最近確實做了一個賣得很好的產品。但是我卻并不這么認為。單個爆品的成功可能是運氣。但如果真的能持續打造爆品。這才是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