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迪
【導師】袁文魁 ?呂柯姣
【作品講解】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1、原文: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 ,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 狂歌五柳前。
2、譯文:
山漸漸地變深了顏色,更加蒼翠,秋天的河水日復一日的流動,潺潺作響。
拄著拐杖依靠在柴門外邊,迎著風聽傍晚蟬的叫聲。
渡口那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村里的炊煙一縷縷飄起。
又遇到了喝醉了像接輿一樣的裴秀才,他像五柳先生(陶淵明)一樣在我面前大聲唱歌。
3、繪圖解說:
開頭一個網(wǎng)一個芭蕉扇代表了:輞(網(wǎng))川、王維(網(wǎng))、在頁碼的89頁。
首聯(lián):藍色的山—寒山(我一直覺得藍色這個顏色代表寒冷,所以所有和寒冷有關的事物我都會想象成藍色)
環(huán)旋箭頭—轉
黃色破碎的樹葉—蒼翠(蒼代表滄桑,所以我用了一個破碎的樹葉代表蒼)
黃色的水—秋水(黃色代表秋天)
太陽—日
一只圓圓的蟬發(fā)出“zhi、zhi”的聲音—潺湲(“蟬圓”即圓圓的蟬)
棕色的門—柴門(柴在我腦海中對應的顏色是棕色)
放大左耳—臨風聽
灰白胡子的蟬—暮蟬
倒轉的身體—渡頭(肚子在上、頭在下)
魚—余
橙色的太陽—落日
一根煙—孤煙
again—復值
一根繩接住紅色的魚:接輿醉
五線譜上支離破碎的音符:狂歌(歌唱的太狂把音符都唱碎了)
五根柳樹—五柳
問題:1、畫完以后再看其他學員畫的才意識到自己把古詩拆的太碎了。而且圖和圖之間也沒有連貫性,不能構成一幅整體的圖,這樣就為我之后的回憶造成很大的局限。但是如果我不把古詩里的每一個字拆這么碎的話,背誦的時候很多詞比如說形容詞、助詞之類的又記的不準確甚至記不住,不知道老師和其他同學有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好辦法。
2、用了諧音后,很多字、詞轉變成了自己熟悉的,但是古詩里又有很多生僻的字,這樣會經(jīng)常混淆字詞,等默寫的時候,很容易忘了到底是哪一個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