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丹麥遭遇新物種入侵,于是丹麥駐華大使館發布了一條求助微博。作為吃貨遍地的大天朝,收到這樣的國際求助,吃貨們都迫不急待地想去拯救小美人魚的故鄉。天朝吃貨們即將到達,丹麥生蠔是不是要聞風而逃了?但是讓生蠔真正顫抖的,不僅僅是中國的吃貨,還有凝結中國勞動人民,百年智慧的蠔殼墻。是的,你沒有聽錯!就是用生蠔的殼,做房屋的墻。
現今古老的蠔殼墻主要集中在嶺南地區,讓我們時光倒流,把目光投向千年前的嶺南。遠古的嶺南還是一片汪洋,那里碧波粼粼,魚蝦騰躍。經過海水不斷沖積,漸漸有了陸地淺灘。地處入海口的絕佳位置,讓許多淺灘生物大量繁殖,野生的蠔就是其中之一。
到了南宋,散落的小漁村零星分布,人煙稀少。一大摞一大摞的生蠔們,在這里安靜地茁壯成長,二三十年,甚至四五十年,直至自然死亡。漸漸地,人們開始圍墾造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好不愜意。海水帶來淤泥沙粒,浸潤了成排的蠔殼,年年歲歲,堅固無比的堤壩由此形成。
蠔殼堤壩為古人帶來了“食”,勤勞智慧的古人想著,那么或許也可以用來解決“住”。
于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原本建筑堤壩的蠔殼,被一排排、一層層地壘高,就地取材,再加以輔料,一間間的祠堂,一間間的民宅,就這樣誕生了。
他們在每對蠔殼之間混合黃土、紅糖、糯米、醋、谷殼,風吹日曬,堅固耐用。一對對蠔殼之間的空隙,耐暑防凍,冬暖夏涼,甚是怡人。
“蠔宅”全墻為蠔殼砌造,一堵堵的蠔殼像片片魚鱗,發出耀眼的銀光。別樹一幟,獨有風味。大面積的灰白色蚵殼,融合花白色花崗石、紅色磚,外墻裸露的蠔殼整齊劃一,富有美感,“蠔”氣十足。
除了美觀,它還有非常強大的居住功能,蠔殼本身來自海水,防腐防蟲,很適合雨水豐沛、臨海為生的嶺南氣候。蠔殼還能防盜賊,厲害了吧。遇上凹凸不平、菱角分明的蠔殼,要是哪個小毛賊敢翻墻,準被尖利的蠔殼刮得巨疼。
“千年磚,萬年蠔”,南門村的趙氏祖祠,距今600年的菉猗堂,至今仍屹立不倒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完整度最好、時代最為久遠的蠔殼墻,祠堂東南北三面墻上,是65厘米厚的蠔殼墻。
走進小洲村,仿佛走進了一座民俗博物館。這個建于元末明初村落里,百年古榕濃蔭蔽日,見證著嶺南的曾經滄海。這里的蠔殼屋歷史也毫不遜色,距今已有400 多年歷史,繁盛時曾經多達百余間,可惜的是,城鎮的發展導致大部分已被拆毀。沙溪龍瑞祠堂的一座山墻就是用蠔殼筑成的。經長年累月的風雨侵蝕,墻體上蠔殼已全部外露,坑洼不平,斑斑駁駁。飽含滄桑的祠堂,它們是蠔民漁民的見證者。
民風古樸的沙井村,在明清最鼎盛時期,有多達五六十座蠔屋,數百年過去,仍有數座保存至今。其中就有當地有名的江氏大宗祠蠔殼屋。這幢氣派的蠔殼屋,始建于清代初期,祠堂分為三棟,三間三進,層層深入。它遠離市區,偏安一隅,在歷史的洗禮中,輕輕訴說著它的故事。
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蠔殼墻被拆掉,逐漸被磚墻代替。農村慢慢變為城市,城市慢慢走向現代化。蠔殼屋越來越少,越來越少,慢慢地它也成了城市的一部分。
蠔殼墻的橫空出身,就像大海中的珍珠,是孕育了數百年的光景。身處鋼筋水泥森林的我們,如今只能去閩南特定的,幾處地兒走走,才能看到這顆,建筑史上劃過的流星了。
更多娛樂資訊、周邊新聞、游戲資訊、視頻等請關注電娛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