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ay化的Etsy | 成長的代價是“不酷”了

[來自寫字的家伙:見文末]

父母的車庫,大公司的小隔間,兄弟會的閣樓;

日式拉面,整箱紅牛,家庭裝玉米餅,

蒼白的程序呆子,粗糙的游戲玩家,經驗豐富的CTO。

上面這些詞組交叉一下就可以組合成大多數硅谷常見的創業故事。

不過Etsy不是其中的一個。

有關Etsy的起源故事,流傳的有多個版本。

比如在早期報道里,創始人為了能找到把好的手工吉他,所以專門建立網站的故事。

比如在問答網站Quora被人爆料的,創始人在給一個手工品社區做網站工作時發現商機,于是成立相關的電商網站還從社區里拉來了Etsy的第一批用戶的故事。

比如在近期推動上市后,Bloomberg上提到的創始人因為沒有地方賣自己做的木頭電腦所以創業的故事。

先不管哪個真實度更高,可以肯定的是早期創始人Rob Kalin(后來離開CEO職位)是一個,和傳統意義上的科技行業創始人相差甚遠的,熱愛并擅長手工,手里還有個藝術學位的藝術家兼業余木匠。

而他在2005年建立的Etsy, 更是一個在當時顯得和整個環境格格不入的,專門服務手工制作者,獨立手工制品商人和愛好者的電商平臺。

創始人本人對于手工背景以及環境的熟悉固然是這個新奇網站得以萌芽的因素,其他經典的營銷手段也對在早期吸引這一獨特群體極有幫助。

比如針對手作愛好者群體的線下活動的各種滲透,還有在線上為了吸引用戶群而建立的功能強大的聊天室(對比Ebay當時純粹交易的平臺而言),通過主動提供并分享貼士來一步步培養的緊密社群,還有極具魅力在風格上就吸引同道中人的官方博客storeque等等。

[有意者可以索引他們早期的博客紀錄看看當時的活動分享]

Etsy迅速打響了名氣,吸引了一大批手工制品的高手和狂熱粉絲,當時還有人用集市這個詞來形容上面獨特的氣氛和體驗。

對,還不能忘了和當時已經非常商業化的Ebay比起來,純粹專一的環境。Etsy在成立初期為了和傳統電商區分,規定發布的必須是由自己設計制作的東西,不接受工廠大量生產的成品。

這條規定成了志同道合人士的認證,它簡直成了有情懷有品味的獨立手工藝者和購物者的圖騰。

就連在沒什么宣傳的中國國內都有使用者成立了百度貼吧來交流心得,尤其是付款事宜,雖然就我當時的參與體驗而言,這些交流更多意義上普及了Paypal在中國的使用方式(或者繞過它的方式)。

這個浪漫的故事一直都受到愛護,直到管理團隊認真決定要掙多點錢以后。

首先,早期Etsy的盈利模式接近Ebay(相對于極具中國特色的淘寶而言), 收入主要來自于賣家陳列商品的費用(目前是每件20美分,單件商品上限4個月)以及成交后的手續費(3.5%)還有一些廣告收益。

在受到提高盈利的壓力后,Etsy為了提高平臺上的活躍賣/買家數量以及交易數,對原先的規定做了很多改變。

比如,長期關注Etsy的人可能不會忘記,他們在2013年宣布取消產品必須親手制作這一看似原則性的限制條件,允許手工藝者找廠商生產產品來放到平臺上賣時,忠實用戶的強烈反彈。

這一決定引入了大批主要來自中國的小工廠制品,讓原先把此地當成小眾用品的買家們甚至需要像在Ebay上一樣重新分辨。

Etsy變了,老用戶們這么說,而且它還在各方面變了下去。

1. 為了創收,Etsy開始強化從賣家處收取的服務費用,其中包括:

2. 直接結算的系統,允許顧客在不跳轉的情況下結帳,賣家可以收錢入銀行帳戶(2012年開始)

3. 通過在平臺上投放廣告/推薦來吸引顧客 (2011年開始)

快捷郵寄服務(2013年開始)

(出自Etsy招股書)

成果是顯然的,從2012年開始來自賣家的服務費收入有了大幅升高。

除此之外,從2014年開始推出的C2B服務,即允許平臺賣家將產品以批發價賣給零售商(這一舉動又導致了大量的抗議)也帶來了一些額外的收入(目前列在Others里)。

同時,也許是受到近年來各種勞動力交易平臺的刺激,Etsy在招股書上為自己的未來列下了多種可能:

不斷向Ebay這樣的傳統平臺看齊的Etsy已經離最初的小眾電商越來越遠,但越來越大的流量也讓最初那些制作人難以決然離開。

它真的變了嗎?

錢還在,也許只是不酷了。

[本文在3月14日發布在 鈦點 公眾號上了(點擊鏈接或刷下方掃描碼)。我個人覺得公眾號瀏覽效果更好,另外網站由于某些調整不小心掛掉了。修復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