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放松的一天和高效率的一天有兩點不同,昨天缺少了生活的情調,今天反思時后悔沒有好好積累、浪費了時間。怎么二者兼得呢?
心思用在孩子身上,用在行動上,讓孩子每天都有學習發生,上午觀看紀錄片《走近科學》,下午給他讀西游記并追劇。剩下的時間做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現在正在玩他的魚缸里的魚,在我的干預下生活少了無聊的打鬧。
2.
學習當擔者行動中級課程魏智淵老師的講座《0--18歲的兒童寫作地圖》,低段讀寫繪、中段自由寫作和童詩創編、高段及中學自由寫作。我教中
學,孩子們大多青春期,是英語學科,呈現出來的學情是詞與思不協調,更多的是詞跟不上思。
自由寫作的本質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課程的安排也是同樣,為什么不能在課程內自由寫作呢?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回到魏老師的講座:“寫作是生活”,我是不是可以把學科話題下的寫作和生活下的寫作讓孩子自由選擇呢?
之前教過一個學生,他的英語作業全部都是作文的形式,內容是他的日常所思所行,有一種和我交流的形式。有一篇甚至是表達對一個女孩的曖昧之情,在讀到最后帶那個女孩名字的那句前,我的心都咚咚的,情感溜露的太真實了,當然他是英語階段第一名的孩子,其他孩子的英語表達能力可以達不到。為什么不引導呢?教育不就是把不可能變為可能嗎?
英語本身就是一種語言,結合以上分析我計劃讓學生準備一個可以公開的日記本,每天堅持用英語寫些東西,哪怕只是一句話,哪怕有的同學會抄襲,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反而是教育的最好契機。關鍵是我可以而且非常必要每天和孩子在日記里對話,不,這不是日記,是自由寫作本,但我要批改,針對今天孩子的文字進行對話。與之相對應的是每天課前的自由說,自由說只有一個同學有機會,而寫作剛好是他們可以出現的好機會。隨著交上來空白的本子或者只有一句話的本子,那又怎樣?不是有波迪老師老師嗎?
這樣就很明白了,符合自由寫作的本質:我手寫我心,真實的生活;數量放在每天一篇,絕對沒有問題,而興趣在于鼓勵。
自由寫作是道德人格發展,如果我批改的好,孩子可能會逐漸的用語言表達一些成長過程中的事情。
3.
晚上和家人分享與之前相比或與他人相比,有稍許的思維方面的進步,我認為這與每天的反思有很大的關系,這種暗示會鼓勵我只問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