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對于此次柳林沖之行,我是做了一番功課的。白果樹,石板街,自生橋,紅巖河,十里畫廊,這些代表了柳林沖地域特色的景觀,我早已將它們從朋友圈搬進腦子。一路且歌且行,所有儲存于腦中美輪美奐的圖文,一一得到完美印證。唯有花枝洞,許是名氣不夠響,藏匿的位置又過于險峻,并無多少可供參考的資料,這反倒讓我對它生出了更多的向往與探究之心。
經過一番艱難跋涉,我們來到花枝洞。洞外,沒有遒勁有力的題字,沒有吆五喝六的小販,沒有修葺成型的石階,就連花枝洞這個名字,也是語焉不詳的——有人說,此洞在解放前曾是叫花子的棲息之地,是以名為“花子洞”;又有人說,這里一年四季山花爛漫,應稱為“花枝洞”。總之,無從考證。我們姑且還是稱之為“花枝洞”吧,俗是俗了點,但與當下目之所及的景象倒是貼合。已是深秋,大山深處的草木卻不太理會季節的更迭,自顧自地蓬勃著,招搖著,絢爛著。花枝洞,就鑲嵌于這紅的黃的綠的調色板中,靜默地注視著蒼穹大地。
花枝洞的洞口極為開闊平整,像個天然的大禮堂。起初,除了眼睛對突如起來的黑暗不太適應,我倒沒覺出什么異樣。待真正置身其中后,我才發現這個完全未經開發的溶洞的奇與險,遠遠超出了自己的想象。愈往里,路況愈是艱險,洞身也愈是狹窄。終于,在一處幾乎是九十度垂直的石坡下,我們停住了腳步。要想繼續前行,除了攀上這石坡,別無選擇。
這時,領路的隊友上前一步,雙手抓住旁邊的石柱,腳踩石坡的凹處,特技表演似的,三下兩下蹬了上去。在他的接應下,我們也一個一個上了石坡。然而,上坡容易下坡難,何況坡下是一汪不知深淺的潭水,潭水中央只有一小塊石頭,這是下坡后唯一的通道。
空氣變得沉默。原路返回,還是繼續前行,成了眼下最為艱難的選擇。最終,尋景的信念和探險的熱情戰勝了一切,我們不約而同地作出了選擇:往前走。
此次同行的隊友,大都是以文字為平臺建立起來的交情,生活中并無多少交集。而在這個看不清彼此面目、全然無法預知下一刻的花枝洞,我們卻成了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成了照亮和溫暖對方的那簇火苗。一雙雙拽緊不放的手,一聲聲堅定有力的鼓勵,終于使我們穿越了黑暗和艱險,領略到人間最美的風景。
那是一幅怎樣綺麗的畫卷啊!仰頭,鐘乳倒懸,造型奇異,如同天庭仙閣;側目,石筍叢生,石花遍開,層層疊疊石幔宛如云霞漫繞洞壁;垂首,則有潺潺流水,與這一切相映成趣……真真的美不勝收。大自然用億萬年的時光造就了這人間仙境,這是何等奇妙的因緣!怎么不令人敬畏?不令人震撼?一時,我神思恍惚,忘了今夕何年,忘了天上人間。
從柳林沖回來有些日子了。這些天來,似乎有一道神性的魔咒,將我的魂牢牢地釘在了那個神奇的洞府。文字很無力,但,當懷念與感動將我折磨得夜不能寐,我只能在這個寂靜的時光里,留下幾行拙劣的墨跡,算作對花枝洞的小小獻禮。
2017,11.13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