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沒有不喜歡旅行的人,
即使是深度宅男宅女或日理萬機的奧巴馬也不例外。
不去旅游并非是不想去,
在我看來,
大多數人都只是被時間或金錢關閉在護照里面而已吧。
當然,有錢有時間也不必去旅游的理由并不是沒有--
電子通訊發達是當今社會的便利之處,
我們可以足不出戶就看到世界各地發生的大小事情,
可以把從前三天等一個人的回信變為一秒鐘的回復。
為什么還要那么不辭勞苦地出門旅游呢?
有長必有短,
這種“快”活法兒同時也不能避免地成為人類另一種能力喪失的溫床
-那就是使人類跟近距離人群交流的能力喪失。
打個比方說,我們每天早上起來,
友好的跟左鄰右舍微笑打招呼,
跟工作伙伴們高談闊論,
跟家人說柴米油鹽,
跟朋友們相約湖吃海喝。
而卻在心底真正感到困惑的時候很少能對熟悉的親友們啟口。
因為在做這一切的同時,
很少是通過釋放真正的自己去交流,
而是在多數時候是僅僅在演繹一個對方眼中的自己。
所以才會在夜深人靜只剩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感到壓抑。
所以才會在忍耐到盡頭時,
漸漸產生用自己的雙腳走出去,
用自己的雙眼親自去看世界,
去用另一種方式了解外面的人的念頭。
喜歡旅游的我發現自己也變得更加擅長與陌生人溝通,
與跟身邊的人溝通相比,
偶爾也喜歡跟未曾謀面的人交流一些比較有深度的問題。
正因為彼此的不相識不相干,
才會毫不設防地敞開心扉傾訴真實觀點。
昨天向一個身在大洋彼岸也同樣深愛旅游的新朋友Bob
請教有關何為旅游的正確方式。
Bob是一個非常喜歡思考的擅長歐美式溝通的人,
他果然給我提出了不少中肯且有價值的建議,
反復閱讀著他的建議,
我不由得頻頻點頭嘖嘖稱是。
然后在末了,他也不忘紳士(客氣)地加上一句,
“這只是我個人的意見哦,
我更建議你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嘗試不同的旅行方式。
畢竟每個人的方式都是按照自己所需而產生的。”
最后這句話讓我深思了很久。
Bob說的沒有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相應而生的正確旅游方式。
然而問題在于,每個人都會真的知道自己在需要什么嗎?
就好比每個人都想要金銀財寶,
可是對一個在荒島上的人給他無論多少金銀財寶都沒有意義一樣;
又好比每個人都想有幸?;橐?,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樣的人一樣;
每個人在人生旅途每個階段對需求不一樣,
但是能夠意識到自己此行真正目的是什么的人又有幾個呢?
比如說個近的例子,
我認識一個叫做Jacky的就讀名牌大學的九零后男生,
別看他年齡不大卻已去過幾十個國家,
不僅在同齡人乃至于與教他的老師相比
都屬于卓越的見多識廣和具有超乎尋常的成熟穩重。
然而在墨守成規的大學論文中卻始終無法得到好成績,
使得這個優秀的年輕人變得越發的孤傲,
越發不愿自己與死記硬背的呆傻同學們為伍同行,
更不屑于向只會照本宣科的教授低頭求情或者溝通。。
作為除了年齡哪里都比他弱小呆傻的姐姐
我經常感慨,
誰能看得到人人羨慕的那個
用流暢地道的中英日三國語言走遍世界的Jacky,
瀟灑地背著行囊提著十幾萬RMB的攝影器材,
回到自己的三尺小窩里時的高大卻孤獨的背影。
要我看來,
年輕優秀的Jacky更加需要的是通過旅行學習如何跟人進行深度的交流,
和學會讓沒有去過他去過的世界的人感受到他的感受。
是的,人們看見的總是旅行者光鮮的一面,
可是背后的酸甜苦辣,
只有他們本人才能咀嚼回味的到。
而換個角度說,
不光是對瀟灑走天涯的旅游者,
我們所羨慕的那些被其他各種光環籠罩的人們
又何嘗不是在心里獨自承受著另外一種不堪的心理歷程呢?
但是退一萬步講,
難道沒有任何光環的普通人們就不會有不為人知,難以啟口,無法走出的苦惱嗎?
看世界是為了什么?
是不是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把看世界當作了
逃避生活逃避責任逃避現實的一個隨手拈來的便利手段了呢?
余光中先生說的好——
旅行的意義并不是告訴別人“這里我來過”,而是一種改變。
改變氣質,改變眼光,改變心態。
在我看來這不僅是改變,而是一種提升。
如果每個人都能像余光中先生所說的那樣讓旅行變得對自己對人生有所提升,那該有多好!
我經常看見親朋好友們在旅行中曬圖,
是以其他游客做背景,
站在有明顯標識的風景之前擺出與身后游客被克隆一般的神情,
仿佛在演繹著“這里我來過!”這句宣言。
——這種旅行為什么不用photoshop做個圖就去完成呢?
我也時常聽說親朋好友們在旅途中
如唐僧一般忍受著艱苦環境生怕被導游宰去多余的一毛錢,
而在原本應該勝利歸來之時,如兵荒馬亂一般的身體和精神都被壓垮。
不休息個一年半載很難再有精力去“享受”這份奢侈的罪。
——-這種旅行是別人雇你去的還是你吃的苦真的會使你像唐僧一般抱回一本真經來?
我更加經常聽人驕傲地宣稱,我才不跟團!我只自由行!
——-no no no,親愛的,除了沒有時間限制地去些網絡攻略吹捧的大同小異的飯館吃吃喝喝,
或者去些著名景點擠進去舉個自拍桿兒拍拍照之外,
你的行程跟旅行社的并無區別。
要我看來甚至不如跟旅行社去游,因為跟著旅行社專業導游,
你至少還能知道你去過的地方有什么歷史大事發生過。
不是嗎?
人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可是如果你連去過的地方發生過什么事情都不知道,
(甚至有些人都不記得自己去過地方的名稱)的話,
還不如乖乖呆在家里讀書呢。
當然,記住去了哪里并不是最重要的事,
那么除了在各地吃吃喝喝帶來的脂肪,
我們收獲了些什么呢?
如果說人們在旅游之前能夠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樣的營養,
再與之相應設計路程和方向,
那么旅游該變得多么有價值啊!
所以,不要告訴我你去過多少個國家,
我想知道的是,然后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