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案例
“如果藝校是通往完成歌唱家夢想的大門,那么160cm的身高就是這扇大門的敲門磚,可是,我卻連這塊敲門磚都沒有......”
我叫小婷,今年15歲了,媽媽說從小我就喜歡聽音樂,剛會說話的時候就開始學著唱歌。5歲時我登上了幼兒園的舞臺,雖然動作僵硬,但清脆的歌聲贏得了臺下觀眾的掌聲,從此我就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了登臺放聲歌唱的感覺。
雖然爸爸媽媽都不懂音樂,但是看著我對音樂如此熱愛,他們毅然決定送我去接受正規聲樂培訓。從小學開始,我每天除了完成作業還要兼顧聲樂練習,睡覺都要快12點了,學聲樂不是一蹴而就,過程當中的艱辛都因為我對聲樂的熱愛才堅持了下來。
但隨著我長大,一個苦惱開始困擾我,那就是我的身高很矮,比同學矮一頭。本來爸爸163cm、媽媽156cm就不高,我非常擔心我也長不高。爸媽聽說藝校最低身高標準是160cm后,對我矮矮的個子也很著急。
為了讓我長的高點最好長到165cm,從初一開始媽媽帶我找了好幾家大醫院,但得到的結果都是我屬于正常發育、身高不矮,醫生說回家多補充營養、增加運動有助于長高,無奈之下媽媽只能帶我回家觀察。我為了長高也是費盡心思,聽醫生的多吃多動,然而效果甚微。
直到今年眼看要報考藝校了我卻還只有154.3cm……
醫生解讀
接診這個女孩子的是健高兒科李輝主任,結果很遺憾,小婷的骨齡已經16.5歲,骨骺基本閉合,最多只有0.2cm的長高空間,醫生父母干著急但是確實無計可施了。
像這樣的孩子很多,如果能早一點干預身高的話是可以達到期望身高的,但是決定開始身高管理的時候已經晚了。這影響的不僅是一個女孩子的夢想,還有她生活的信心。
科普知識
——醫學范疇的矮小并不等于社會范疇的矮小
據《2014上海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上海成年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為173.78cm和 163.79cm,高于全國平均線。
在醫學臨床上如果男生身高高于160.5cm(P3)、女生身高高于149.9cm(P3),均不屬于醫學范疇的矮小。但是在社會生活中,沒有一個家長或孩子對男生身高160cm 、女生身高150cm是滿意的。家長期望孩子身高超出平均線已是最基本的,甚至會期望更高一些的需求無法被滿足。
——長高是有時限的
臨床醫學表明一般情況下,人的骨骺在14、15歲(初中二三年級)時候就會閉合,一旦骨骺閉合,無論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再長高,只有極少數孩子確實屬于“晚長,晚發育”。
當發現孩子身高低于同齡人或身高增長速率低時,家長要及時帶孩子到專業的生長發育機構進行身高干預管理,防止因為自己錯誤的等待而貽誤孩子身高增長的最佳時機。
健高兒科將兒童身高管理這一國際先進的醫學理念率先引入中國,提供國內唯一多學科長高聯合診療服務,邀請營養、運動、心理等領域專家與兒科內分泌專家的多學科協作診療服務,真正實現了系統化全方位個體化的診療服務,真正實現“定制身高”,滿足更多家長身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