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開創的“昵稱瓶”營銷,近年來在中國市場引起了巨大反響。可口可樂甚至憑借“昵稱瓶”獲得了艾菲獎(EFFIE AWARDS)。艾菲獎是廣告界的奧斯卡獎、格萊美獎。有人說,可口可樂開創的“昵稱瓶”文化,具有里程碑意義,它結束了過去單向宣傳方式,開啟了與消費者雙向互動的社會化營銷方式。
“昵稱瓶”營銷,傳播效果很明顯,可口可樂中國區市場當年實現了20%的銷售增長,遠遠超出預期。只是幾年過去了,成功跟進的企業很少。在筆者看來,“昵稱瓶”營銷的門檻其實不低:第一,得有足夠的銷量,才能玩得起內容定制;第二,得足夠財大氣粗,才能緊跟流行,頻頻迭代內容。這讓很多新生品牌望而生畏。
產品即媒體的全面社交時代已經到來,企業如何賦予產品更多社交屬性,已成為大勢。可口可樂“昵稱瓶”營銷的成功告訴我們,現在的消費者真的和以前不一樣了,他們要求“好玩”的訴求甚至超過對產品本身的訴求。
那么,新品牌能不能玩轉“昵稱瓶”營銷呢?燕麥新品類飲料——燕小嘜的做法可供飲料新生品牌借鑒。
多變vs不變
財大氣粗的可口可樂,走的是緊貼熱詞流行語的定制路線,以快速迭代、文字豐富多彩見長。燕小嘜反其道而行之,采用日常問候的路線,用簡單明了的“你瘦了”、“你在哪”、“你好嗎”、“想你了”的詞語,直指人心。
洗盡鉛華,喧嘩與騷動之后,華麗的語言終究讓位于最質樸的日常問候。網絡流行語隨著每年春晚被蔡明阿姨“大總結”之后,基本就失去了存在感。而質樸的問候,同思念一個人一樣永永遠遠。
說起“問候風”,燕小嘜創始CEO陳軒表示,我們的靈感來自張愛玲。張愛玲有一段話廣為人知:“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千言萬語最終化為一句簡單的問候,張愛玲讓燕小嘜找到了出路。小企業要想在大企業高舉高打下求創新,必須得費盡心思。
炫耀vs情感
無論是最開始的標簽化“昵稱瓶”(文藝青年、白富美、小蘿莉、吃貨、白富美等)還是后來酷炫的“歌詞瓶”(聽媽媽的話、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最初的夢想等),可口可樂更多滿足的是年輕人的炫耀心理。
在《很毒很毒的病毒營銷》一書中,陳軒將病毒式社會化營銷歸因于滿足消費的六大心理:一、炫耀心理,標榜階層和獨特,讓自我感覺更好;二、強化心理,強調價值與歸屬,以專業形象示人;三、獵奇心理,尋找有趣與刺激,獨樂樂不如同樂;四、學習心理,獲取有用新知識,大家一起來學習;五、宣泄心理,發泄內心的洶涌,一起笑來一起哭;六、探索心理,激發互動與參與,亮出你的態度來。
可以說,燕小嘜和可口可樂的人群有很大一部分是重疊的,尤其是喜歡社交瓶的人群,基本都是85后、90后和00后這些新新人類。新新人類近些年被媒體無端“膚淺化”了,他們并非都喜歡炫耀,并非都喜歡扮酷,其酷炫的外表之下掩藏著脆弱的玻璃心。對于愛情的向往和交友的需求,是青春永恒不變的主題。在看破這一點之后,燕小嘜決定主攻年輕人的另外一大需求:情感宣泄。
短短一句“你瘦了”、“你好嗎”、“你在哪”、“想你了”,借助燕小嘜向身邊的TA說出內心,燕小嘜既能給年輕人傳情密語,又能讓年輕人打破尷尬,快速認識新朋友。
馬甲vs基因
可口可樂一向“不做營銷、深耕渠道”,“昵稱瓶”后,可口可樂畫風完全變了。業內人士都知道,可口可樂斥巨資大搞昵稱瓶,實際上是無奈之舉。
可樂近年來因為被指“不健康”在歐美市場很不好混。含糖量高的碳酸類飲料被證實是導致肥胖的元兇之一。一些國家開始征收“可樂稅”。還有些國家明令要求可樂像香煙一樣,在外包裝上印上警告。根據美國機構的調查,美國碳酸軟飲料銷量連續11年下跌:2015年碳酸軟飲料人均消費量下降到153.7升,是三十年來的最低。中國目前是可樂的Top市場。為了討好中國的年輕消費者,可口可樂才一改低調畫風,大玩昵稱瓶。然而,“昵稱瓶”只是一個媒介,更像一個馬甲,它并沒有挽救可樂類飲料江河日下的大勢。
燕小嘜從“出生”起就定位“中國首款移動社交飲料”,社交屬性是燕小嘜的品牌基因,如同產品的天然健康一樣重要。燕小嘜以“社交瓶”為媒介,展開與年輕人的有趣互動。比如,燕小嘜贊助了年輕人喜愛的賽車——中國極速賽車節、年輕喜愛的電玩展——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China Joy)、年輕人喜愛的派對——中國傳媒大學“唯舞之夜”、北京電影學院“絕對有戲”、北京大學“美妝講堂”,年輕人喜愛的運動——“泥漿足球中國賽”和“焱上乒乓”等。
一句話,“瓶”營銷,不可能化腐朽為神奇,它可能幫你快速吸引眼球,甚至引發現象級效應,但最終消費者買不買賬,取決于你的產品符不符合健康大勢、好不好喝,以及是否可持續性與消費者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