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教授曾經說北大的最大悲哀是一批高智商的利己主義老師陪養出一批又一批高智商的利己主義學生,中國學生大都屬于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之前學校的微信號也有過一些相關文章,那么我們今天來聊聊利己主義。
利己主義嚴格意義上來說屬于中性詞,錢理群教授加上“精致”二字作為修飾之后,詞性變為貶義。利己主義在中國似乎是一個并不受歡迎的詞,長期的集體主義的觀念讓人們對其產生了排斥感,談到利己主義,總是和貪婪、自私聯系到一塊,這是我們的文化特征,在這種文化體制之下,秉持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觀念才是政治正確,而利己自然就成為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先避開利己主義的正確性不談,我們先來談談人性。首先,作為一個主體,我們必須承認自己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和貪欲,基于本能和保護自己的需要,至少目前來說,人的基因是帶有自私本能的,拋開人性來鼓吹道德是行不通的,這樣的結果只能是產生滿嘴仁義道德,嘴里全是主義,腦子里全是生意的小人。道貌岸然就是他們的專屬詞,這個群體也是統治者最為重視的道德水平,接受道德教育最多的群體,但是看起來這些教育依舊不如銀子影響力大道德只是法律的錦上添花,社會因此出了問題,去怪這屆人民道德水平不行,實在是本末倒置。
前面也有提到,利己主義和精致利己主義是有所不同,利己主義一般被定義為出于本能和人性而作出的維護自身利益的行為。而精致利己主義是指禮儀稱為他們言行的唯一的絕對的直接驅動力,為他人做事,視為一種投資。艾茵.蘭德在她的小說和哲學里強調個人主義的觀念、理性的利己主義,她相信個人有絕對權利只為他自己的利益而活,無須為他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但也不可強迫他人替自己犧牲;沒有任何人有權利透過暴力或詐騙奪取他人的財產、或是透過暴力強加自己的價值觀給他人。這可能也是現在一些所謂公知宣揚的理論,他們以個人自由為標榜,強調人性解放,承認自己私利。其實這里很大一部分人身子還在利己這邊,可屁股卻漸漸挪到精致利己主義一側。從個人角度而言,人有成為利己主義者的自由,楊朱早都有“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思想,但是社會要全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那就完了。這里沒有因為集體利益來強迫個人犧牲自我利益,只是說站在國家甚至集體的角度來說,一堆的精致主義者等同廢物,甚至是毒物。而錢先生說的也沒有錯,他是針對中國受過最好教育的一批人提出的更高要求,不是站在個人角度來說的。
除此之外,把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結合起來的學說也在中國自詡為精英階層群體中大行其道。我們可以把這種想法稱為合理利己主義。合理利己主義反對把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對立起來,認為追求自己的利益本身就包含著社會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而任何為他人利益的活動,實際上也是從利己出發的。人們只要按照這種“合理”理解的自己利益去組織社會,個人利益就可以和社會公共利益協調起來。其實包括我自己在之前很長一度時間都是對這種觀念深信不疑的。但是對利己主義研究之后發現這其實是一種很老的論調。這種論調產生于18、19世紀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主要代表是法國的愛爾維修和德國的費爾巴哈,它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理論武器,在歷史上有一定積極作用。我認為它無法徹底解決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對抗問題,而只是暫時的緩和,歸根結底是對私欲的一種美化。所以說,自認為掌握了最終真理的人是大錯特錯的。
很多人認為共產主義的是顯示不現實的,按需分配從人性上來講是個笑話,其實我們之所以認為它可笑,完全歸因于我們對于人性的理解。首先人天性中的欲望是有限的,其次人在總體上可以實現對自身欲望的理解和管理,最后無窮的欲望在道德上是錯誤的。拋開生產力能否發展到支撐人類實現按需分配不說,基于這三點人性的認識,共產主義對于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平衡不再是空談。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在理想的社會中(也就是按需分配的前提條件被滿足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可以最大程度的發現自我和實現自我。引申的說,每個人可以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而不是被欲望和商品社會牽著鼻子走,按需分配自然就是可以考慮的選擇之一了。這是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沖突被弱化到了最小,甚至完全消除。
在這里,我沒有為集體主義辯護的傾向,況且我們理解的集體與馬克思所說的集體是完全不同的,中國向來的集體主義壓倒一切一直是我所深惡痛絕的。馬克思沒有否定人性,也沒有宣揚為了集體利益要犧牲個人利益,而是一個人的復歸的過程,人的自然性會被社會性不斷取代的,也就是自然性會不斷社會化。這個過程不應該是矛盾的和壓抑的,應該是自然運動的過程,是人自覺的過程。
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到:只有自己實現自己意志的人,才不需要借用他人的手來實現自己的意志;由此可見,在所有一切的財富中最為可貴的不是權威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第一個基本原理。共產主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人可以認識到自己需求也就是自由意志基礎上而論述的,但這一觀點有人從生物角度提出了質疑,也就是說自由意志的存在性讓人懷疑。我們人類往往認為我們的決定是在有意識的作用下產生的,也就是說我們擁有“自由意志”。海恩斯和其他幾個實驗神經學家拋出了新的挑戰。他們認為,做出決定的意識僅僅只是一種生理上的“后知后覺”,跟人類的行為無關。沿著這個邏輯,他們提出,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也許曾以為你能決定今天早上是喝茶還是咖啡,但事實上早在你意識到之前大腦就已經幫你做出了決定。這個事實令海恩斯感到不安:“如果我連我的想法是什么以及它是什么時候產生的都不知道,那我怎么還能將它稱為‘我的想法’。這個結論的枕正確性還值得商榷,但如果人的大多數行為是潛意識或無意識做出的,那么認識自己所需只是空談,之上理論全部不成立。所以,我們要重新思考我們的思想有誰控制的問題了。
但不管怎么說,現實對于個人利益接近完全的否定是存在的,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職業,某種程度上來說,集體主義的宣揚是對人性的否定,并且有著愚民的傾向,共產主義也許并不是遙不可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一直也絕非不可能,要想實現它先要承認它,總之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