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個生長在這片土地的人,應該都知曉這樣一個道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于是打小就覺得:人一定要多讀書,這樣將來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但現實無數次的經歷讓我早已推翻了這個假設?!案邔W歷渣男”、“偽知識分子”屢見不鮮,當滿腹經綸與道德淪喪可以同時附著在同一個生命體上的時候,我不禁心生困惑:真理真的能讓我們幸福么?
? 我想,今晚松榆老師的講座讓我更清晰了自己的答案,也從克爾凱郭爾這位偉大的哲學家那里找到了理據和解釋。答案就是:這些人可能并不清楚“主觀真理”和“客觀真理”的區別。
? 我特別喜歡舉半瓶水的例子??陀^真理就是,1+2=3,瓶子里的水有半瓶??墒?,有的人會認為這是半滿( half full),有的人會認為這是半空 (half empty),而這就叫主觀真理。從這個概念出發,克爾凱郭爾提出了一個既令人振奮,又令人囹圄的說法: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了什么,而是你知道你應該做什么,這才是存在的意義。
? 那個應該做什么的背后,就是支撐我們做事情的信念和標準,克爾凱郭爾本身是基督徒,這也是他之所以會向往如亞伯拉罕一般宗教的生活的原因。我想回到最開始的例子,那些知識收割機們所缺乏的就是主觀真理。他們對于知識“如狼似虎”的渴求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對知識那點貪婪的占有欲,讓自己多了些談論和炫耀的資本。而可惜的是,一個干癟的靈魂永遠容不下復雜而精密的知識。這樣的人都只是追求那些與生存沒有本質關聯的“客觀真理”,而很少去探尋與自己生存密切相關的“主觀真理”。
? 對于客觀真理的占有在克爾凱郭爾看來不過是一種感性的滿足,與動物靠本能生存并無差異。這種感官的滿足是生物界固有的法則。也是一切生物體得以生存的根基。然而,人類之超越于動物的存在就在于,我們會賦予一切行為以“意義”,而不至于讓自己僅僅滿足于感官層次的生活,而這個“意義”也是一切哲學問題所指向的終極目標。
? 我有一個同性戀的學生,一年前左右初嘗禁果,于是便一發不可收拾,至今換了4個交往對象(原諒我只能這么說),而每次的流程驚人般的相似,剛一見面就迫不及待,把“該辦的事兒”都辦了,然后迅速進入平淡期,最終因為無聊而分手。他曾經告訴我自己不想有一個穩定的伴侶,甚至質疑婚姻存在的意義,認為自己這樣也挺好的。我無法評論什么,但若拋開師生這個層面,我想他已經陷入了叔本華的那個神預言:人生不過是一座搖擺于無聊和痛苦之間的鐘擺,或者因欲望不能滿足而痛苦,或者因為滿足后的空虛而無聊。克爾凱郭爾指出了擺脫“欲海沉浮”的唯一方法:找到那個值得你信仰的東西,重新發現個體的價值,而不要關注生命之外的那些欲望和誘惑。有人說,這不就是佛系人生嘛?是的,一切的信仰都是直面上帝的,這種信仰和價值更是人類淺薄的理性所無法認識的。我想今晚諶老師的那個比方最形象,那個支撐我們做事情的主觀真理——我們的信仰(譬如宗教)也許更像是“信心的一躍”、“驚險的一躍”,人的信仰注定不可通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