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
至圣先師孔子,德隆道尊,萬世師表,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弟子三千,光耀千秋!至高無上的大圣人,受到后人頂禮膜拜。春秋時期衛國賢大夫遽瑗和史?,深受孔子贊賞,詳見于《論語·衛靈公第十五》:“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遽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史?,又稱史鰍,衛國大夫,字子魚,名佗。衛靈公時任祝史,負責祭祀衛國社稷神。他為人耿直,剛正不阿,忠君愛國,不論國家安定,政治清明,還是政治昏暗,社會動蕩,他都秉持個人操守,矢志不渝,直道而行,如射出去的箭一樣,深得衛靈公的信任。
當時,衛國嬖人彌子瑕,仰仗衛靈公對他的寵愛,為所欲為。一次游園,發現蜜桃誘人,就隨手摘下來啃食,啃了一半,想起了衛靈公,把剩下的桃子,留給衛靈公吃,衛靈公非但不嫌棄,反而肯定其非禮行為。眾臣惱怒,史?冒死進諫,無果而終。彌子瑕更加肆無忌憚,不惜遭刖腳刑罰,假傳君命,駕駛國君車馬,連夜出城探望生病的母親。衛靈公知道后,沒有治他的罪,反而肯定他的孝心。這樣目無君主,擾亂朝綱的奸臣,如果不除,勢必禍國殃民!史?,殫精竭慮,不失時機,設法清君側,舉賢臣遽伯玉,結果衛靈公置若罔聞。
史?憂國憂民,死不瞑目,直到去世,衛靈公仍未清醒。史?去世后,衛靈公深知史?忠心耿耿,決定親自前往吊唁。結果到了他家一看,棺木沒有放在正堂,卻放在旁邊的窗戶底下。衛靈公質問史?的兒子,“你在搞什么?你父親去世了,居然這么不守禮。”史?的兒子實話實說,父親臨終時交代,他沒有為國盡到忠,覺得死后沒資格放在正堂。衛靈公聽了,深感愧疚,當場要求史?的兒子“停喪正室”。不久后,罷黜了彌子瑕,并重用蘧伯玉。孔子得知后,贊嘆道:“古之列諫之者,死則已矣,未有若史?死而尸諫,忠感其君者也,不可不為直乎!”
遽瑗,字伯玉 ,春秋末期,衛國大夫,四朝元老,以賢明聞達于諸侯。當時,君王昏庸,親小人,遠賢臣,政治腐敗,權臣當道。他不與兵權在握的孫氏勾結,參與齷齪的權力斗爭。十余年,他兩次離開國都。他也不與奸臣寧喜同流合污,顛覆國家。濮水偶遇,楚國公子皙視他為“上士可以托色,中士可以托辭,下士可以托財”的君子,才敢托付身家性命。遽伯玉力勸楚王,公子皙被追回重用。他是智者,“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他審時度勢,懂得進退,勸太子師傅顏闔不要逆天而行,螳臂擋車,否則,必招殺身之禍。
他是忠臣,“不會只在光天化日之下才持節守信,也不會因為獨處暗室而放縱墮落。”一日晚間,衛靈公與南子在賞月,忽然聽到馬蹄聲由遠而近,到宮門忽然聲音消失,車子好像停了下來,過一會又車輪滾滾漸漸遠去。衛靈公問南子過去的會是誰呢?南子肯定地回答,一定是遽伯玉!衛靈公派人打聽果不其然。孔子敬佩其篤行不倦,慎德深思,稱贊道:“君王有道,則出仕輔政治國;君王無道,則心懷正氣,歸隱山林。”
孔子周游列國14年,10年居衛,桃李滿天下,這不能不說與這兩位賢大夫有關!內有忠臣良將,匡扶正義,外有圣賢君子,教化育人!此乃國家之幸,君主之幸,人民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