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中看到過一個概念,說人不能簡單地分為悲觀型和樂觀型,而是分為表現型和進取型。
表現型的人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做什么事情、說什么話是以表現自己為主的,而進取型的人,做什么事情、說什么話是以提升自己為主的,別人怎么看都影響不了他。
以前我并沒有刻意審視自己,到底是什么樣的人。看到這個概念之后,我會有意識地去分析自己平時的行為,把它當做一把尺子,隨時衡量一下自己做一件事情的動機。
當我這么做了之后,發現自己之前做事情和與人交往時,偶爾會表現出來的不耐煩、急躁、委屈……這些情緒的產生都跟表現型人格有關。
比如當我完成一件事情,拿去跟領導交差,當旁邊有人提出來意見,并且這個意見我并不同意的時候,就會在臉上表現出不高興,甚至有時候直接甩出一句不那么好聽的話。
還有在開會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做一個旁聽者,不主動發言。甚至覺得有些發言的人說出來的話蠢得要命。
但是這些表現常年累積下來,對我自己并沒有產生積極的影響,反倒讓自己堆積了一大堆負面情緒。
當一一對照之前行為的時候,我簡直有點兒嚇出一身冷汗,這么多年以來,原來我不由自主地給自己造成了這么多困擾,都是自找的啊。
于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我開始有意識地從表現型人格,往進取型人格轉變。上周我被領導通知去參加另外一個部門的會議。
會上,領導給大家講了2017年的目標以及整體的戰略規劃。聽完她的講述之后,我其實思考了很多,在營銷方面認為自己可以給出一些建議和思路。
在會后的兩天時間里,我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出來,寫了一個文檔。完成之后我還在糾結到底要不要發郵件給領導,在想自己是不是太多事兒,或者被領導認為自己太愛表現,這是在故意溜須拍馬?
想得越多越影響我的行動。后來我想了一下,不敢發出這封郵件,顧慮太多,明顯就是表現型人格,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我應該切換到進取型人格,發出郵件,貢獻我的想法,這是提升自己,如果不把想法表達出去,不形成溝通,又怎么會收到反饋,又怎么能提高自己的呢?
于是,我按下發送鍵。當然也收到了領導回信,感謝我的意見,并邀請我參加接下來的討論會。
雖然這是一件小事情,但卻是第一次來做,而且做完之后心里還是很開心的,覺得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障礙。
除了這些,我覺得變成進取型人格之后,可以為自己節省很多時間,也能更寬容地看待身邊的現象。
比如以發朋友圈為例,我發現以前自己在發個人動態的時候,是表現型的,總是要花時間編輯文字,還很關注誰來點贊、評論,一條動態至少要耗費掉10分鐘時間的。
就算是有心得要分享,短短十幾個字也并不能帶來深度思考,真不如寫成一篇文章發布在網絡上。既能完整呈現自己的思路,還能在網上找到價值觀相似的人,這才能提升自己。
另外在看到有些同事愛顯擺、或者害怕自己犯錯而不敢說出想法的時候,也會理解他們的行為。哦,沒關系,他們現在只是表現型人格,不用太在意。
我時不時也會以這個概念來觀察成功人士的表現,以我公司高層領導為例,在與他們對接工作的時候,我發現一般職位最高的領導都是進取型人格,他們不會去糾結面子問題,不會在意別人的看法,而是認真聽取別人意見之后,再綜合考慮,給出結論。
目前我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可能還會有表現型人格的存在,但是當我逐漸意識到進取型人格給我帶來的好處時,以后也會逐漸變換思路,這種感覺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