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鰣魚為溯河產卵的洄游性魚類,因每年定時初夏時候入江,其他時間不出現,因此得名。產于中國長江下游,以當涂至采石一帶橫江鰣魚味道最佳,素譽為江南水中珍品,古為納貢之物,為中國珍稀名貴經濟魚類,鰣魚與河豚、刀魚齊名,素稱“長江三鮮”。繼揚子鱷、中華鱘、白鱀豚、胭脂魚之后,長江鰣魚也遭遇種群危機。
? ? ? 鰣魚的肉味甘、性平,歸脾、胃經,能溫中開胃,補益虛勞、強壯滋補、溫中益氣、暖中補虛、開胃醒脾、清熱解毒、療瘡。宜連鱗蒸食,鰣魚蒸后,以其流下之油,可涂抹燙傷處。鰣魚肉嫩味鮮美,鱗下多脂,脂肪含量很高,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有益。
? ? ? 鰣魚曾與黃河鯉魚、太湖銀魚、松江鱸魚并稱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魚”。早在漢代就已成為美味珍饈,東漢名士嚴光(子陵)以難舍鰣魚美味為由拒絕了光武帝劉秀入仕之召。因其地有嚴子陵釣臺,當地別稱為“子陵魚”。春江鰣魚以唇有朱點者為上品,據說系嚴子陵用朱筆點過。
? ? 鰣魚最為嬌嫩,據說捕魚人一旦觸及魚的鱗片,就立即不動了。所以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稱其為“惜鱗魚”、“南國絕色之佳”,并做詩贊曰:“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鱸魚。”從明代萬歷年間起,鰣魚成為貢品,進入了紫禁皇城。至清代康熙年間,鰣魚已被列為“滿漢全席”中的重要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