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練瑜伽體式非常標準的人,我們當然都會很羨慕。但有一位高級教練曾告訴我,那沒有什么,一來功夫到了自然什么體式都能做出,二來體式只是載體,做得再標準也不是瑜伽的根本目的。
瑜伽是古印度流傳下來的一種修煉法門,要通過系統的、長期的身心合一的訓練超越對身體、頭腦、情感的執著,達到平靜喜樂的“三摩地”狀態。在“三摩地”基礎上進而求得開悟的靈魂升華。整個過程既是對身心的深度調整,也是對自身能量的喚醒和對宇宙能量的汲取。所以他要求我們一定不能心急,不能過于追求動作的標準和高難體式的完成,不要與身體的現實過度對抗。當課程進行到三分之一,也就是三個月后,他終于說出了瑜伽最重要的心法要領,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
這位教練教我一年,沒有一節課是站著看學員練的,是真正的“良心教練”。他在整個練習過程中特別強調呼吸——首先,根據動作和體式的特殊性,采取不同的呼吸方法和節奏。第二,要用呼吸引領動作,一以貫之,不得稍有脫離。最后,也是最不能忘記的就是:動作不要做到極限,要給呼吸一定余地,讓呼吸幫助氣血的流轉和筋骨的放松。
我按照這種“留有余地”的要求練習,驚喜地發現,身心確實在一點點放松,能量確實在一點點積聚,漸漸地很多動作和體式都能越做越規范。身體好是一方面的收獲,關鍵是還能把這種狀態代入到日常生活,讓身心時刻處在留有余地的感覺中。比如,先把坐姿放得很直,然后回調一下,檢查呼吸能否自然順暢地完成。再比如,對他人心理的推斷,以前喜歡往深處琢磨,非要搞到黑白分明才罷手,現在往往會留下點模糊地帶,隨他去。又比如,別人欠我的錢,漸漸地也不著急去討了,啥時還也隨他去吧。甚至,誰看我不順眼,說了難聽的話之類的,以前可能會讓我不舒服,著急要弄清原因、辯明是非,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也變得無所謂、先放放再說了。
沒有達到“三摩地”,我先得到了身心輕松的大福利,所以倍覺這個“留有余地”諳合大道,流觴世間,婉然神通。由此,我想到河南鞏義康百萬莊園的“留余匾”,那部傳世家訓的核心語句就是:"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對此作者還解釋道:“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后悔者”。
嗯,說的是為人處世、做官求財,但放到瑜伽上也很好理解:你別老想著把動作練到最高的逼格,也不要指望吸盡天地精華,更不要妄想窺盡玄機大道,你要留點余力、留點余地、留點余智,在不求極致、戒盈守缺的狀態下成為天地人神都能欣然接受的存在,不也挺好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