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迷茫
“我不知道我來到這世上到底是為了什么,也不知道我想做什么,我只是在重復大多數人在做的事。”
這是《世界盡頭的咖啡館》主人公約翰對自己狀態的描述。
主人公的迷茫讓人狠狠共鳴了,我也時常在想:我過得是我想要的生活嗎?到底怎樣才能不焦慮不迷茫?
懷著這種好奇我決心翻開這本據說能為靈魂擺渡的《世界盡頭的咖啡館》。
本書作者約翰也曾和主人公約翰一樣過著看似無比正確,卻非常迷茫的日子:擁有MBA學位,在企業就職多年,每天工作10-12小時,整天忙著用生活換取金錢,拼命升職之后只是加班更久、辦公室更大了,這樣疲于奔命,難道就是生活的全部了嗎?真的沒有別的選擇了嗎?
工作、生活中的太多煩心事,讓他決定出門旅行。
旅途中約翰偶遇一間神奇的咖啡館,從此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于是將這段經歷寫成書,致千千萬萬和他一樣曾經迷茫的人們。
02 追問
約翰在對工作、生活厭煩之際出門旅行,不小心迷了路,誤入荒無人煙的境地,饑餓難挨,油表指針也快到紅線,在彈盡糧絕之時,突然發現一家咖啡館,他萬分欣喜。
終于可以在這兒美美飽餐一頓再繼續上路了。
他翻開菜單背面,那里有三個問題:
你為什么來這里?
你害怕死亡嗎?
你滿足嗎?
約翰覺得很詭異,不就是吃個飯嗎?一般人都會認為有病吧,這是什么亂七八糟的“等餐思考”。
服務員看出他的疑惑:“這不是隨便提出來的問題,對它一撇是一回事,認認真真去看,然后捫心自問,又是另一回事——你的世界會發生改變。”
而菜單上“你為什么來這里”是在問“你為什么存在?你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書里說:一旦開始追問,尋找答案就會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
提問行為本身就能產生尋找答案的動力,人一旦知道他們為什么來,為什么存在,找到了活著的目標,他們就很想實現這個目標。
是啊,有追問才會尋找答案,讀到這我心臟砰砰跳個不停,我也開始追問:我的夢想是什么?我想怎樣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呢?
印象里只有小時候寫作文時才大膽地做個夢:成為主持人,成為歌手,成為演員……
越長大,越膽小,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們連夢想都不敢再有了,為了生存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用晚上僅有的自由支配時間刷著手機上短暫的快樂,也想過改變,可是僅僅活著就已經耗光所有精力了,更別提什么夢想了,就這樣匆匆忙忙,平平淡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小孩子說出夢想都很自豪的,而成年人沒有夢想,怕說出來自己都覺得可笑。
幸運的是,我在成年之后,真的有過且僅有一次,需要直面自己夢想的時刻。
那是有一天團建之后,老板給每一個人發了一張空白A4紙,讓我們寫下自己的未來十年目標,寫下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我寫的是:十年之后,建立自己的個人IP,成為U盤型人才,成為名師,出一本自己的書。發現我幾乎沒有為夢想做過任何努力,我竟然渾渾噩噩地過了這么多年,甚至很多時候都忘記自己應該有夢想這件事了,于是又撿起公眾號,開始讀書、寫文章。
在此之前,我只是模模糊糊、大概想過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從未清晰地寫下來擺在面前過,只是憑空覺得未來會更好,可是每天沒什么變化,未來真的會變更好嗎?
當我親手寫下來,內心就越發堅定,開始定年目標,開始做的每件事都要與目標靠近,都要與夢想相關,并且為之努力。
如果我沒有寫下來,沒有去追問自己的人生意義,我可能還會混沌而快樂地重復過每一天,但那就像撒滿各種調料唯獨沒有放鹽的美食,吃著開心,可少了精髓,美中不足,吃完也沒有力量。
我想要的,是內心充實、力量充沛地活著。
有些人終其一生都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而活,只是因為他們從未追問,自己想過什么樣的生活,自己想要什么樣的人生意義,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
哪怕你追問到自己想成為百萬富翁,那就去實現啊,做符合你心中“百萬富翁”定義的事情。
03 尋找
有了追問和思考,只是改變你世界的第一步,追問了,才有實現你存在意義的動力。
但有些人追問了,還是不知道自己想實現什么人生意義,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也沒有想實現的目標,怎么辦?
從現在開始尋找,全世界只有自己可以找到答案。
冥想、運動、旅行、做美食、聽音樂、看話劇、讀書、寫字、聽課……
盡可能多地了解不同的事物,體會不同的感受,接觸不同的理念,在體驗中思考自己為什么存在,詢問身邊的人自己最大的優點,并記錄自己的想法。
服務員對約翰說:“遇到人們熱愛的事物時,很多人都有生理反應,比如寒毛倒豎,仿佛觸電、喜極而泣等。”
我想那應該是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的“心流”概念,即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并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我是如何確定心流體驗的事情并開始行動的?
前段時間微博有個熱搜話題:不考慮生存壓力,你最理想的工作是什么?
又想起一位作家說:如果讓你每天早上五點起床也心甘情愿去做的事,就是你命中注定要做的事。
記得去年10月腳崴剛剛好,休息一個月去上班后被通知裁員,腳還是有點瘸,一著地就會痛,拖著受傷的身心用一下午打包好所有的東西,失去工作的我,忘帶鑰匙的我,蹲在馬路牙子上,等待先生拿鑰匙回來開門。
蹲著的一瞬間,失落感、無處可去的被遺棄感、一無是處的低價值感蜂擁而至。
就在想,不上班,我能做些什么呢?既然什么都做不了,就做我目前能做的事吧,每天至少有一件事在做,每天至少進步那么一丟丟,也不至于荒廢。
于是果斷報了第一次沒堅持下來的硬筆書法行楷班,一直堅持到現在,183天,就是六個月啦。
看到今天的練字文素:專心去做當下能做的事。
恍如隔世,回想起當時的心境。
不工作的這半年,進步最快,思考最多,收獲最大,心態最好,心最靜。
和很多人、很多事和解,理解我失去的,理解我未得到的,理解我弱點帶來的局限性,理解我天性中的優勢。
寫了十幾篇公眾號文章,讀了五六本書,練了170天字,微博輸出日記大概100多篇,享受持續做一件事的樂趣,感受被認可被贊同的成就感,充分觸發所有的神經元,用每個細胞充分地、自由地、松弛地、平靜地去享受生活,去讀書、品美食、寫字、寫文章,聞花香、做飯、減肥、參與社群活動。
慢下來,靜下來,身體懶懶散散,內心無比活躍,思維、感受力、洞察力都特別敏銳。
寫東西也越來越順暢,性格變得很隨和,精神上卻很獨立,心態超級好超級樂觀,充滿正念,充滿希望和能量,沒啥可焦慮迷茫不安的,暫時的失業也沒啥大不了的。
沒有工資也愿意去做的事,認為從中獲得持續的滿足感比金錢更有價值的事,符合自己的性格和興趣的事,就是能實現人生意義的事。
不必等到退休以后,因為從現在開始在能力范圍內盡量去做,即使每天只用5分鐘去做,也離實現人生意義更近一步,你的人生意義事件到退休已經開始了二三十年了,或許人生也因此發生改變,還有什么不能實現不能滿足的嗎?
無論是享受美食,拍了好看的照片,還是幫助到他人,持續記錄你的感受,每天寫下3個小美好的瞬間,你一定能找到那件事,找到存在的意義,并為之努力。
04 擺脫
一個人要是知道了自己存在的意義,他就會為了實現這個意義做一切想做的事。
可做你想做的事并不容易,總會遇到攔路虎,比如無法擺脫他人的期待。
我們大部分人的人生意義像是被定義好的:高中要好好努力上個好大學,大學要好好努力找個穩定的工作,工作就要拼命升職加薪,三十歲前必須結婚生子,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要成績好、上名校、找鐵飯碗工作,然后結婚生子。
好像稍微偏離一點這個被定義的“成功”軌道,走了不太一樣的路徑,就要受到譴責,沒臉活下去一樣。
伍綺詩的《無聲告白》里寫:“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滿足他人的期待,聽從家人的建議,受制于文化環境帶來的壓力和別人的看法,做他人認為對的事,真的能幫你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嗎?
《月亮與六便士》中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就是一個為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不顧世俗眼光的人。
他原本有一個富裕美滿的家庭,有體面的工作、賢惠的妻子和健康快樂的孩子,但在四十歲的某一天,突然拋家舍業,遠走他鄉,只是為了畫畫。
別人看來他是一個瘋子,他不在意畫得好不好,不在意有沒有人買他的畫,只是要畫,在與世隔絕的地方,流浪、窮困潦倒、疾病纏身,還是要畫畫。
在別人看來,他墮落、自私、悲慘窮困,在我看來,他定義了自己的幸福,實現了自己的人生意義:不畫畫就會死,而畫畫能獲得內心世界的滿足,就要為畫畫而獻身。最終他的畫也成為了人們價值不菲的珍藏。
疫情之下,生存不易,我們當然不提倡也不需要這么悲壯地犧牲一切去追尋理想,但我們有自己定義幸福的權利。
我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你怎么還不結婚?”
“你怎么還沒生孩子?”
“你學那些有什么用?”
“你只能這樣,改變不了什么,習慣就好了。”......
可這是我自己的人生,我怎么做才能心安只有我說了算,我想學什么只有我自己可以掌控,我要成為我想成為的自己,而不是別人口中所謂的“都是為了你好。”
如何擺脫他人的期待呢?關注自己身體發出的需求,靜下心來聽聽自己的內心:哪些是別人期待所的決定,哪些是我真正想做的,我現在能為實現我的人生意義做出哪些小小改變呢?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的尾聲中,約翰開始每天花幾分鐘專注自己喜歡做的事。
書里說:“每個人都局限于自己當前的經歷和知識,可我們生活在有史以來信息量最大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全世界的各種信息、人、文化和經歷,我們受到的限制更多的是我們自己加在自己頭上的。”
把“我沒有”“我做不到”換成“我有一些資源”“我能試試看”。
不囿于他人期待,不受限于自己。
只有屏蔽負面的能量,只專注于自己想做的事,只專注于自己想成為的人,你才能真正吸引更多正能量的人,得到心靈的滋養,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遠離不想要的人生,收獲真正的自己。
去看看那些真正享受每一天的人吧,他們總是充滿熱情,神采奕奕,那是因為有實現人生意義全力以赴的能量,而這些人往往運氣也很好,因為這樣的人自帶積極濾鏡,身邊的人也忍不住被他們做事的熱情感染,想主動幫助他們。
所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不需要別人的允許或同意,我們每個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05 陷阱
我們明明知道怎樣做是對自己有益的,卻沒有立即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為什么?
因為我們生活在充斥著各種廣告的信息時代,很容易跌入誘惑陷阱,陷入財務困境,忘記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書中舉例說:我們每天都在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為了彌補心中因此產生的空虛,我們會買更多東西。
而廣告偏偏無孔不入地宣揚:男人要有豪車、名表才有身份,女人要有貴婦化妝品、限量款包包才是精致女孩,衣服能彰顯氣質,鉆戒能見證愛情,智能家電才能帶來幸福安穩的生活……
這讓我們有一種錯覺:必須去不斷地掙錢,必須去擁有那些產品,人生才是幸福圓滿的。
不幸的是,我們買的東西越多,要付的賬越多,就越需要花更多時間工作為一切買單,所以我們投入工作時間越多,就會產生越多不滿,我們給真正想做的事的時間就更少了。
為了買得起我們以為自己很想要的東西,就不得不犧牲理想,找一份將就的工作,每天忙忙碌碌,錢也沒攢到,做不喜歡的工作,消耗了更多意志力,更沒有好的狀態去學習提升自己,就想著等退休后就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因為真的不開心,也沒有閑暇時光,作為補償便用更多物質來獎勵自己,于是花更多的錢,沒有儲蓄也不敢跳槽,繼續像上墳一樣上班,更焦慮迷茫,陷入惡性循環。
所以從現在起,想清楚什么樣的生活對我來說是圓滿的,擁有某樣東西是否真的決定了你的幸福程度?它能給你帶來持久的滿足感嗎?
我們對成功、幸福和圓滿的定義有多少是受他人的影響?
與其用物質獎勵拼命工作的自己,每天哭喪著臉期盼退休才能過上幸福生活,還不如花一個小時直接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讓幸福現在就來。
我現在也漸漸感覺到獲得持久的滿足感,對一個人多么重要。
曾經做體制內的工作,每天都會生氣、崩潰、抑郁,即使下班后可以唱歌、彈琴還是不能調節,下班后身體已經完全被掏空,沒有心情做任何事,只想躺著。而現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很累,也會有壓力,但總是充滿干勁兒,滿懷信心,每周讀一本書,10w+的文字輸出,在自己喜歡的領域獲得了成就感,即使最后什么也沒有得到,最差的結果,也只是做了一輩子自己喜歡做的事。
找到存在的意義,找到努力的方向,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實現人生意義,這本身已經是對生命最大的獎勵了。
梁實秋說:“人在有閑的時候,才最像一個人。”
我想他一定是想表達,人們有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那種放松、自然、專注的狀態才像一個完整的人,生命的活力才充分展現出來。
書中主人公約翰和服務員討論完“你為什么存在”這個話題后,接著問約翰:“你害怕死亡嗎?”
咖啡館的廚師邁克也在為約翰打開心結、找回自己,邁克聊到死亡的話題時說:“因為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人活在世上,剩給自己想做的事的時間會越來越少,所以我們才會害怕死亡,害怕再也沒有機會了。”
如果我們弄清了自己的存在意義,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還會害怕死亡嗎?如果已經達成心愿,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沒有理由會害怕失去做那些事的機會啊!”
最終約翰也明白:只有弄清自己為什么存在,并且為這個存在意義做出實際努力后,你才能感到滿足。
避開陷阱,不浪費精力在與實現人生意義無關的事情上,才能保存實力,直達目的地。
比如去超市時先列好購物清單;讀一本書時先寫下閱讀動機,直接從書中找你想要的答案;優先完成能實現人生意義的今天的小目標。
你會發現不看某個電視劇也沒被社會淘汰,不參加某次促銷活動也沒什么損失,但被短視頻、綜藝、廣告、游戲、旅游地不斷地吸引注意力,你生命的掌控權也就被剝奪了。
總結一下:想實現人生意義,首先要追問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么,然后花心思去尋找那個存在意義,努力去實現它,為你的人生意義每天花一點點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在實現過程中注意擺脫他人的期待,不浪費精力,避開消費陷阱,贏得掌控生命的主動權。
故事的最后約翰走出了咖啡廳,他感覺自己如獲新生,他知道追尋人生意義的那扇門一旦打開,就再也不可能回到過去。
用邁克送給約翰的臨別贈言來結尾:生活本來很精彩,只不過有人沒發現自己是作者,沒發現他們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創作。
在《世界盡頭的咖啡館》中,我重讀了自己,決定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自己的意義,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