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怎么開篇呢?
小孩子感覺孫悟空是英雄——因為他們看的是電視劇、動畫片和連環畫。我想凡是先看電視劇版《西游記》的人,在翻開原著的時候都會感到驚訝——這,味道不對呀!
等到有一天,我們懂得了人情世故,權利爭斗,才發現《西游記》不是我們以為的英雄頌歌,《紅樓夢》也不是我們夢中的林黛玉,《三國演義》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明君忠臣,《水滸傳》里的及時雨也不是及時雨——作者們沒有這么無聊,寫一些童話啊,愛情啊,奮斗啊,偉大的草寇啊這樣的故事給人看。
(所以,沒看過原著的還請不要往下看了)
說被如來打死的是真的孫悟空,證據出現在真假美猴王爭斗之后的《第六十七回 拯救駝羅禪性穩,脫離穢污道心清》。唐僧一行去借宿,屋舍的主人見了孫悟空——那老者見了他相貌丑陋,便也擰住口,驚嘬嘬的,也硬著膽,喝了一聲,用藜杖指定道:“你這廝,骨撾臉,磕額頭,塌鼻子,凹頡腮,毛眼毛睛癆病鬼,不知高低尖著個嘴,敢來沖撞我老人家!”
要命的就是“毛眼毛睛”這個形容。真悟空已死,這是全書給出的唯一的證據。
要讀懂《西游記》,不能抱著“推理家”的心態來讀——作者留下了很多暗線,但并不是為了考驗讀者的智商(他又不是在寫推理小說);也不能抱著“正派”的心態來讀——全書沒一個正派的人;而要抱著“世俗”的心態來讀,并且,是要用“世俗”的心態來讀“正史”。
因為“記錄正史”就是吳承恩寫《西游記》時的寫作視角。作者故意擺出一個三觀純正的姿態,以歌功頌德的口吻“記錄”一群牛鬼蛇神,全書的諷刺意味也由此而來。從充滿著浩然正氣的章回題目,到對每一個神仙的大肆贊美,都可以讀出作者內心深深的嘲諷。而故事的“記錄者”也是作者在書中為自己安排的位置。作者只記錄他“看到”的故事,對故事背后的利益關系假裝不知,這就是吳承恩最高明的地方。
說到這里,開始解釋為什么真的孫悟空已經死了。
如來要殺孫悟空,這個很好理解。他不夠聽話,并且對如來不敬。但是直接殺死他是不行的。因為西天取經這一件事情天上地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了,所以需要稍微演一下。如來安排了假悟空,打了唐僧一頓(也是對唐僧的一點懲戒),然后就開始演戲了。所有人都知道誰是真的悟空誰是假的悟空,因為火眼金睛冒充不了呀,那是孫悟空在八卦爐里拿命,并且是偶然間得到的,任誰也冒充不了。但是所有人心里都知道這是誰的安排,于是誰也不說。最后鬧到地藏菩薩那里去了。地藏菩薩自然也不會說,于是問了他的畜生諦聽。諦聽說我能聽出來但是我不敢說——畜生不會撒謊。所以地藏菩薩直接把“球”踢給了如來——你去如來那里辨別吧。到了如來那里以后,如來隨便編了一個理由,就把真悟空打死了。
這就是為什么“孫悟空”回到唐僧身邊的時候,不僅性情大變,而且豬八戒和沙僧對他的態度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們不怕之前的那個孫悟空,因為他就是一混混。但是他們怕現在這個“悟空”,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如來親自安排的。所有知道真相的人都緘口不語,繼續把“取經”這場戲演下去。
而唯獨不知道這場騙局的,第六十七回的那位老者,一句無心的話,說破了這個彌天大謊:毛眼毛睛。
區別真假孫悟空的另一個標志是“緊箍”。如來先前讓觀世音物色取經人的時候,給了她三個箍:緊箍、金箍、禁箍。觀世音只把緊箍用在了孫悟空身上,金箍和禁箍被她貪污了。可見緊箍不可能平生就有,也不可能平白就無。
而在最后一回《徑回東土,五圣成真》中,孫行者卻又對唐僧道:“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甚么《緊箍咒》兒掯勒我?趁早兒念個松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薩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當時只為你難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摸摸看。”行者舉手去摸一摸,果然無之。
于是一個彌天大謊,至此全部在“口頭上”圓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