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把這兩個詞劃等號,在我看來,抱怨就等于圍觀,因為抱怨的夸夸其談于事無補,多少有點圍觀的意味;圍觀的目瞪口呆也于事無補,甚至有可能被冠上麻木不仁還不如抱怨好歹有個反應的帽子。但無論是否相等,似乎都沒有什么意義,畢竟都不是什么好事。在這里不去討論它們兩個是否相等,在哪些方面會相等,我想從它們各自的本身來談一下,就我的想法分別敘述一下,也許看完之后是否相等,在哪些方面相等自然會明了。
所謂抱怨,我的理解是“動口而不動手”。只是嘴上功夫,沒有切入到實際的要害,有點像人與亦云的感覺,說這個不行,說那個不行,但自己又從來不會去想哪個應該行。其實,多數的動口是站在某種立場的,比如說因為某件事影響到了自己,即使這件事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好的,他也會發表一些自認為代表了多數人的抱怨的言論。他的抱怨總會得到一些人的相應,因為每件事情都不可能完美,都會傷到某些人的利益,他們總會某種程度上的抱團,如果再有意見領袖的參與,那多少有點第三人效應了。最先發出抱怨的人往往會認為自己代表了大多數,但實際上呢,誰又知道呢?那些沉默的眾人,那些不用手投票的大多數他們的立場總是搖擺不定的,也總是被牽著鼻子的。
所謂圍觀,我的觀點是“目瞪而口呆”。眼睛縱然再看,也有可能是炯炯有神的看,但天知道看的東西會不會經過大腦的,會不會有所輸出呢?口呆,我們從字面也就明白了,典型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有時候,我會覺得,圍觀者即為沉默的大多數,他們從來不用嘴發出聲響,更不會用手投票,他們只是在看,在被別人的動作吸引著看。一旦看準,或者說被影響、被說服,他們將會馬上用腳去站隊,用腳去支持自己所認定的人,而這個人無關乎好壞,只關乎對自己怎樣。
對于抱怨,我想可以這樣子說:如果僅僅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來看待某件事情的話,那就要看到利弊兩個方面;如果只是站在自己被影響的角度的話,所得出的觀點就未免偏頗;如果設身處地的站在這件事的角度來看的話,他們都是懷著一顆很想做好很想有所奉獻的心的;所以,給一些寬容,給一些改變的建設性的意見,再給一些改變的時間,遠比獨身一處去抱怨要好的多。
對于圍觀,我想沒的什么好說的,魯迅先生文章中一直都是對圍觀一詞賦予著極度貶低的含義的,所以我也不想為它辯解什么,只是希望圍觀之人能夠在投票的時候,站在正確的位置上,站在最有利于人們的立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