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給我推薦了一本書,名叫《麥肯錫工作法》。177頁的書,我卻拖著要一個月才看完。對于這些教科書式的書籍,我每次差不多都是硬著頭皮看完的。但這本書所提供的工作方法對實際工作的運用真的很有幫助,于是這次看完后我便逼自己寫讀書筆記,因為這樣才能真正學到書本的知識,不會看完就忘。
書的大致內容是先給出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再提供并詳細分析具體操作方法給讀者,讓讀者知道該如何有效地去執行每一個步驟,最終把問題完美解決。當中,作者還提出很多關于在職場上如何提高自身能力和如何在團隊中工作的建議。而從這本書中,我學到的便是麥肯錫的思維分析框架了。
《麥肯錫工作法》中提到了五種分析框架。一是商業體系,主要是要把握整體流程中的重要因素;二是“3C”框架,其可以用來探討市場戰略的基本面;三是“7S”框架,它能很全面地重新評估組織;四是位置矩形,其可以幫助有“選擇困難癥”的人做出正確的選擇;五是“邏輯樹”框架,它能有效地找出解決問題的真正方法。而其中,以我個人而言,第五種“邏輯樹”框架是最常用到的。所謂“邏輯樹”,指的是將包含前提事件在內的問題(大問題),按照與該問題相關的數種要因,進行細致的拆分(小問題)。按字面意思,前提事件就是樹干,而眾多的要因便是分支。
書中介紹到,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是把握并分解問題的結構,收集信息,提出假說,驗證假說以及推導解決方案。而當中的每一步,我們都可以用“邏輯樹”框架來進行分析的。
1. 把握并分解問題的結構。利用“邏輯樹”框架,先把事件與要因分離,再從中找出真正的問題所在。很多時候,我們在面對一些問題時,本能地以為只要把眼前的問題解決掉,那么事情也可以解決。但實際上,我們都沒有進一步地去了解什么才是問題的本質。例如員工提出辭職,有可能是因為待遇福利低,公司制度不好,同事難相處或其他的一些因素。那么,辭職就是前提事件,這些原因就是要因了。
2. 收集信息。當我們把問題都分解完成后,就可以有目的地去收集信息了。如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透過對該員工的日常工作觀察或者咨詢其主管或身邊同事而進一步了解他并收集信息。但需要注意的是,收集信息過程中切忌收集過太多的信息,這樣反而會影響自己的判斷。
3. 提出假說并加以驗證。信息收集完成后,我們便要對信息進行一個匯總并得出結論,也就是提出假說。假設該員工是因為公司前景不明朗的原因而提出辭職的,那么在驗證假說時,我們可以直接約員工單獨談話以便確認假說是否正確,但同時,我們也要從收集的信息中判斷該員工所說的是否是真心話。
4. 推導解決方案。通過與該員工談話后已驗證假說,這時可以跟員工詳細分析公司的發展計劃讓員工更了解公司的動態,這樣便會有可能挽回員工。
利用書中的框架去分析問題,其實能對平時學習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我現在就利用“邏輯樹”的結構做了一份書的思維導圖。但第一次做,免不了冗繁,感覺很多句子都舍不得丟棄。大概是我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所以得先靠反復查看來記憶吧。
第一次寫讀書筆記,分享出來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如果覺得有不對可以指出來,我們一起討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