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教育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在《什么是教育》(鄒進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這個集子里,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事關“人的轉變”,“人的生成”,“喚醒真正人性”。“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并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教育決定一個時代、一個人和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一個民族的將來如何,全在于父母教育、學校教育和自我教育。”雅斯貝爾斯強調,教育比國防力量重要千百倍,“國家所能做的一切,以及將來仍然最具有政治意義的事,還是教育。”
既然教育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它自然不是無用的。但教育是不是萬能的呢?雅斯貝爾斯指出,教育并非萬能,“教育只能根據人的天分和可能性來促使人的發展,教育不能改變人生而具有的本質。但是,沒有一個人能認識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來喚醒人所未能意識到的一切。”要知道,“人類有著無限發展的可能性。”“人能夠達到的境界,這在本質上是不可計算的。”筆者認為,“人的天分”是人的優勢,而教育改變不了的“人生而具有的本質”大概就是人的劣勢,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發揮每一個人的優勢,而避免劣勢。例如,一個人在演戲上極有天分,就應盡可能讓他將戲演到極致,演成藝術,而不要讓他在劣勢上過分求發展。
雅斯貝爾斯強調,“人不只是經由生物遺傳,更主要是通過歷史的傳承而成其為人。人的教育重復出現在每一個人身上。”最終,人的教育成為人的第二天性。“教育幫助個人自由地成為他自己。”在筆者看來,沒受教育的人與動物無異,只有教育才讓他從動物變成人。
雅斯貝爾斯認為,“通過教育,學生將成為專業工人。專業知識和技能使人成為某一方而的專門人才和專家,這種技能是生活所必需的。”但僅僅這樣做就夠了嗎?雅斯貝爾斯精辟地指出,“專門技術訓練將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培養出來的科技人員只是服務于某些目的的專業工人,他們并沒有受到真正的教育。因為技能的訓練,專業知識的提高還不能算是人的陶冶,連科學思維方式的訓練也談不上,更何況理性的培養。”這啟示我們,專業技術最多只是人們用以謀生的手段而已,最重要的還是在此基礎上人的精神價值。
當前,我國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正向縱深推進,在這個過程中不妨聽聽雅斯貝爾斯的忠告,“教育革新的先決條件是提高教育的地位,以提高大、中、小學教師的工資來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并通過教育的偉大性和它在國民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重要性來獲得聲望和影響力。這樣就需一筆超出現今的教育經費數倍的資金,但僅憑金錢人們還是無法達到教育革新的日的,人的回歸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條件。”“一個民族如何培養教師,尊重教師,以及在何種氛圍下按照何種價值標準和自明性生活,這些都決定了一個民族的命運。”遺憾的是,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如今已經很難吸引優秀的人才從教了。正如雅斯貝爾斯評論當時的德國,“教師這門職業已失去了吸引力,最有天分的人以及無黨派自由人士在今天已失去當一名教師的興趣。”
“教育是極其嚴肅的偉大事業,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然而,已經很少有人將教育當成事業了,更不用說當成使命了,頂多就是個混飯吃的職業。這個現狀不改變,中國就很難富強起來。我們要知道,“教育決定未來的人的存在,教育的衰落就意味著人類未來的衰落。”“教育方面的失誤是對未來影響的開端。在這方面不會立刻看出國家領導的失敗,而是在許多年后,這種失敗才會突出地暴露出來。”“從長遠來看,對教育的疏忽而引起的反響比任何其他因素要更大。”
在筆者看來,一切事業的發展都取決于人,而教育是塑造人的工作,教育的質量決定著人的質量,可以說無論如何強調教育的重要性都不為過。一個不重視教育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即使有前途也黯淡無光。每每想起無數的人因接受良好的教育而獲得改善,就讓人激動不已。
今年的全球教師獎(Global Teacher Prize)得主,加拿大女教師瑪吉?麥克唐奈(Maggie MacDonnell)在北極的一個偏遠村莊沙魯伊特(Salluit)任教,那個地方相當閉塞,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狀況落后,不少年輕人意志消沉,沉迷酒精和藥物。被派到這里工作的許多教師工作不滿一學年就因為條件艱苦或承受不了壓力而離開。麥克唐奈卻堅持了6年,用富有創意的教學項目使當地青少年的精神面貌大為改觀。
要問什么是教育的力量,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注:文中配圖源自互聯網,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