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粄是著名的傳統小吃,屬于客家菜。相傳發源于長汀一帶 簸箕粄——客家人的一種極具代表性的美食,因用米漿均勻攤在簸箕中蒸熟包肉(菜)餡而得名。
小鄉村最值得期待的事,是每五天一次的趕集日。那天的小鄉村在天沒亮就開始熱鬧了,路上到處都是要趕集的招呼聲,你家的要去采購那幾樣必需品啊,我家要去賣點家里的山貨啊,誒呀不錯啊給我留點啊之類的對話,天沒亮的公路上就已經開始了交易。
不過即使如此,趕集的步伐依舊沒有停止,因為趕集的目的不止是交易手上的商品,還有那些只存在在集市上的食物,簸箕板就是這樣的存在。
每個趕集的人,都會在集市的角落里要上一盤簸箕板,在人來人往小店門口,端著小盤子,快速的享受著這五天才有機會品嘗一次的味道,蔥油臨在熟米漿上面,給寡淡的白色增加了食欲的顏色,豆角的綠色通過米漿皮透出來,黃色,綠色,白色。。。哇不能說了,口水都流出來了。
1.米用水浸泡上一段時間,待到松軟后,磨成米漿。
2.提前制備好餡,常見的餡有四季豆炒肉與蝦仁燜茄子,每家店都有自己獨具風格的餡兒。
3.制作時舀入一勺米漿于矩形鋁盤內,搖勻后放入蒸籠內。
4.約兩三分鐘后將蒸盤取出,用筷子將整塊已熟的粄皮劃成若干部分,將準備好的餡灑在粄皮上,再卷成筒狀,放入準備好的盤中。
?小朋友的記憶中,很多都會退化忘卻,但是食物的味道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即使是走出來了,回去之后,總要專門去一趟那個街角,叫上那么一盤簸箕板,特別像是一種儀式感,一種歸鄉的儀式,總要去完成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