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謀士安天下,武將定江山,思考有深度,溝通有訣竅,就看《三國說》!
在東漢某年,是一個宦官當政,耀武揚威的鼎盛時代,然而風水輪流轉,沒有什么是永恒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直到何太后的哥哥當上了大將軍,軍權在握,一萬零一人之上(因為此處暫時不存在“一人之下”之說),要干一件事就是鏟除閹黨。
按理說,閹黨的行徑已經到了讓人深痛惡絕的地步了,可是他的妹妹何太后不太同意,除了張讓、段硅這樣的人整天在何太后面前說好聽的之外,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何太后認為他兄妹倆能有今日造化,也有賴當時的宦官張讓之輩的提攜,套用當下一句流行的話來說——做人要學會感恩。
“妹妹不同意,我也無可奈何!”何進抱怨道。
此時袁紹跳了出來,獻借刀殺人之計:“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入京,除去閹患。到時候哪怕太后不愿意,也由不得她!”
何進聽完之后便拍手稱妙,正準備具備慶祝,預祝勝利之際。
曹操跳了出來說:“何必召那么多人入京,我們只需要一獄吏即可?!?/p>
“一獄吏即可?”何進狐疑道!
“對,一獄吏就夠了,我們只需要剪除元兇即可,如果要趕盡殺絕,自然會走漏風聲,我料定此事必??!”
何進聽完,斜視了曹操一眼,眼中充滿不屑,然后俯過身去對坐在一旁的袁紹說:“哦,我差點忘了,孟德(曹操之字)也是閹臣之后,如此獻計與我,原來是念及舊情??!”
說完便哈哈狂笑起來。
曹操聽完氣不過,便憤而離席,給何進等人留下一個絕決的背影。
果然不出所料,消息走漏到當時的閹臣張讓等人的耳朵里,于是便設計騙何進進宮,趁其不備,將其頭顱割了下來。
烜赫一時的大將軍何進便如此一命嗚呼哀哉!
這種情況,即使再給何進一次機會,恐怕他也難逃宿命,怎么來講?主要在于智商問題。
作為一名權勢煊赫的大將軍,坐在那么高的位子上,居然看不清楚,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當斷不斷,給閹黨得以喘息機會,也錯失了鏟除禍患的最好時機。
何進的理由是太后不允,如之奈何?而且她還是我妹妹,做哥哥的自然要疼愛并且順著妹妹了。看似合理,實則大錯特錯,這里的何進根本搞不清楚個人家庭問題與國家問題,很明顯剪除閹黨是國家社稷安危之問題,不是你和妹妹同不同意的問題。
最為可怕的是,當曹操進獻忠言時,非但不聽,而且還對曹操反唇相譏,把人家的祖宗都搬出來侮辱了一頓。
我們常講討論事情要對事不對人,在何進看來,人跟事是一體的,沒有邊界的,因為你的祖宗和閹黨有關系(主要是他們由同一個身份),所以你給我的建議必然是為閹黨說好話,因此我不聽你的,而且還要挖苦你一把——這就是何進的邏輯。
這樣看來,真的再給何進一次機會,他也未必能有作為,智商就是天花板,而他的這塊天花板又是當時一些杰出人物的地板。
由此得到:
1、說話做事要能夠認清界線和分清界線,不同的位置和處境需要以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和分析問題;
2、找好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我是誰?我應該做什么?我不應該做什么……是我們需要一直思考的問題;
3、討論問題對事不對人,討論問題對事不對人,討論問題對事不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