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衛生間的使用技巧
你可以告訴孩子們:“當我生氣的時候,我會去找個地方讓自己平靜下來,直到我的心情好起來并能和你們一起找到一個相互尊重的解決方案。”這對你的孩子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衛生間是家長撤離沖突的一個好去處。
不論你采用哪種冷靜方式,最重要的是尊重的態度。你可以說:“我需要一會兒‘暫停’,我知道我情緒好起來以后能做得更好。”要安慰孩子們,你的離開不是要離開他們,而只是為了照顧你自己的情緒,因為你知道只有當大家的情緒都好起來時,才可能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地解決問題。
另外,給父母們的另一個建議是,應該在平靜、愉快的時候把“積極的暫停”教給孩子:“當你感到煩惱或生氣時,到你自己的房間去做些能使你感覺好起來的事情可能會有幫助。你可以讀讀書、玩玩具、聽聽音樂或睡一會兒。然后,當你心情好起來了,你就可以出來找我,咱倆再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對于那些擔心這是在獎勵孩子的不良行為的父母來說,如果他們不在每個人的感覺都好起來之后繼續解決問題,那么這種擔心就會成為現實。
但我們要記住,這不是在獎勵不良行為。這是在向孩子示范一種在生氣時尊重地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有什么情緒都沒有關系,但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02
決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讓孩子做什么
讓孩子到自己房間去(或任何其他要求)的潛在危險是,如果孩子拒絕就可能引起權力之爭;如果孩子把它當作懲罰,感覺受到了傷害,則可能引起報復循環。對于年齡大的孩子尤其如此。如果你讓孩子從你決定你自己要做的事情的自然后果或邏輯后果中學習,權利之爭或報復循環出現的可能性就被消除了。
要使一個辦法取得成功有幾點比較重要的關鍵點:
1.讓孩子們提前知道要做什么。如果可能,在某種情況下要做什么事應得到孩子們的同意。
2.采取和善而堅定的行動,而不是光說。當孩子試探你的新計劃時,你的話越少越好。要閉上你的嘴,采取行動。
3.你不得不說幾句的時候,應該以和善而友好的態度說出來。
4.不要管那些讓你陷入權力之爭或報復循環的誘惑。孩子們會竭力試探你并讓你做出以前通常所作的回應。
5.當你堅持自己的新計劃時,不要管孩子們的不良行為看上去好像是你在“放過”他們。確實,懲罰能夠產生更多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這種新方法能幫助孩子們培養責任感以及將來需要的各種生活技能(長期效果)。
6.事情在變得更好之前,往往會先變得更差。要對你新的行動計劃保持始終如一,孩子們就會學到新的回應方式(他們會明白你說到做到)。
03
情緒撤出
冷靜期的目的是從當時的情形中撤出來,等到情緒上的沖突平息下來,而不是進入權力之爭或報復循環。然后,你才能夠理智地解決問題。我們建議采用“衛生間使用技巧”或者“積極的暫停”,因為大多數人(包括大人和孩子)若不離開沖突現場就難平靜下來。當然,如果你可以從情緒上撤出,并且能避免陷入權力之爭,也不一定要離開現場。
情緒撤出并不意味著愛心的撤離。它意味著從造成沖突的情形中撤出來。任何一種形式的撤出,都應該緊隨上鼓勵、訓練、將孩子的行為轉向積極方面以及在冷靜期之后解決問題。
04
睡前分享
孩子們在睡覺前折騰父母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能感覺到父母這時總是在想擺脫他們。當孩子們察覺到你急急忙忙想擺脫他們時,他們會覺得歸屬感受到了挫折。然后,他們就會通過要求喝水、要上廁所,或者哭著說自己害怕來做出失望行為。當他們感覺到你真的很享受和他們在一起待幾分鐘來分享一些事情時,他們就能體驗到歸屬感,而不再需要做出不良行為。
讓孩子說說這一天最傷心和最開心的事,非常有助于使孩子感到滿足。一個附帶的好處是,父母也很享受這樣的時刻。分享意味著你也要說說自己這一天中最傷心和最開心的事。你要先聽孩子說,然后你再說。把這種分享作為睡覺前的最后一件事情是最有效的。對孩子們來說,有人愿意花時間聽他們傾訴、與他們分享自己的事情,就會產生一種歸屬感。這通常就足以讓孩子滿足地入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