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演說家》第三季有一個演講選手很特別,長得清新秀麗,一席長發披至腰間,一上臺爆表的顏值已經贏得全場掌聲,女孩在整個的演講中娓娓道來,說著自己的故事,幼時父母離異,后來父親早逝,母親改嫁,她吃著百家飯長大,好不容易能自食其力,卻被查出患有“急性白血病”,男朋友因此而離開,她孤獨無依,一個人承受著所有的打擊和身體病痛的折磨。說到最后,她取下了頭上的假發,露出了一個尖尖的光頭,最后,她問觀眾:“我是不是最美的?”在電視機前,我看到她露出的笑臉真切而燦爛,沒有一點矯揉造作。評委問她目前的身體狀況如何,她頑皮的笑笑:“醫生說是穩定的再往壞處走。”這樣一句話,讓大家都沉默了幾秒鐘。女孩卻說,沒關系,我在等骨髓配型,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差,說不定我很快就能治好了;再不然,我死去時,也還是最美的光頭女孩吧。當時,我有些觸動,她20多歲的年紀,一路走來,都是坎坷,時到今日,仍舊如此淡定和從容,是要有多么強大的內心來平衡這樣的生活。如果是我,我會如何?我不由得想起了幾個字:“向死而生”。這是日本著名導演北野武在遭受車禍后寫的一部文學作品,他道述了自己在病床上思考出的人生意義,最終匯成文字,與我們每個人共同探討將要走向的“死亡”。在“死亡”即將逼近的時候,不斷而嚴酷地自我"哲學"拷問,讓每一個人都與之產生共鳴。
托爾斯泰說:“要是一個人學會了思想,不管他思想的對象是什么,他總是在想著自己的死。”初聽得時我在靈魂上產生的震顫決不亞于一場地震。日常生活中,死亡通常被遮蔽。我們也總是逃避死亡。可是細想,我相信你也和我一樣,一定在腦子中成千上萬遍考慮過這個命題。為什么會去想?因為那是一個未知的不可預演的事件,我們害怕他的到來,但又渴望知道他的真相。如今,鋪天蓋地的禪修、智慧開悟、信念,都會說到如何正確面對死亡。其實,“理解死亡”對“參悟人生”的確發揮了巨大功效,許多大智慧的人正是站在“臨終”的極巔上俯瞰生命全景和世間萬物的。
從“終極”角度來關懷、檢索和省察人生,以“死”的尺度來測量各種價值和輕重得失,由直面死的勇氣來填充生存意志的虛弱。就像奧德留主張:像一個將死者那樣看待事物,把一天當作最后一天來渡過。
“把每一天當成最后一天來過”“明天和意外不知是誰先來”這些心靈雞湯,在朋友圈不知被你刷屏了多少次,可是,我們真正意義的理解了嗎?我們如何“向死而生”?
先說說,何為“向死而生”。
海德格爾認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或說是"向死而生"。這個論斷在現代思想中是最經常引用、但卻最難于理解的口頭禪。我想說說我的理解,死亡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不把他看成一個終點,而是一種狀態,生則是將這個狀態趨向平和、易于接受和必須的過程。都是本已的整個組成,不可或缺,生不是好的,死也不是壞的。
就像文章開頭的那個女孩,明知道死亡一步步臨近,但她沒有一絲悲哀,把每一天都活的很精彩,就像就算是離開這活的世界,她也把自己看做在生的狀態中獲得的最美瞬息留給死時的自己。如此,她已能坦然接受,也看明白了這生死之事。
于是,如果把死亡作為本己的可能性接受下來,它能幫助我們把自身理解為一個整體,從而可能加速實現為自身謀劃的可能性。“謀劃什么”?我認為在生的過程中要去體驗、要去尋求、要去感受,要去付出愛,因為這些都是向著“死亡”,他們也是“死亡的一部分”。但是這種表達是在生的過程中完成的,既是“向死而生”。
“向死”的路上,我們該如何謀劃?
01.時間的功名
前幾年,我的朋友80后的創業者曉斌,他每天忙碌到深夜,或者完全沒有睡眠的時間。我每次打電話給他,他總是說自己沒有時間,忙到吐血,就怕時間不夠,還有一萬件事沒有完成。我笑他夸大事實。但有一次我去他的工作室,看見團隊的幾個小伙伴跑進跑出,電話不斷,我突然覺得自己的到訪像是礙了他們的空間和時間。
曉斌說:“我沒騙你吧,真的很忙。”
“那你現在賺錢了嗎?業務看來做的很好。”
“哪有那么容易,我們手里的客戶還是不夠,我想一年內還要加到一倍的量吧。”
當年他所代理的產品在行業里已經一大半的客戶保有量。
在我看來,已經綽綽有余,何必天天折磨自己,沒日沒夜。
可曉斌的態度是跟我不一樣的。
“我可不想老了的時候沒點回憶,現在年輕應該拼一把。自己強大了,就什么都不怕了。”
“不怕了?”一個男人,會有什么可怕的呢?
“有啊,時間不夠用,完成不了想要做的事情。”
曉斌這些年發展起伏也是很大,最悲催的時候,口袋里只有一頓飯的錢。
不過他從來都沒放棄過,每一天的堅持努力讓他在行業內又拿到了一個產品的代理權,客戶也如愿增加了不止一倍。
我相信,像他這樣的想法,在很多奮斗著的人中都會有,當然也有很多人躊躇滿志之后,并沒有獲得應有的回報,亦或者一敗涂地。不過哪有如何,生活中有太多打不死的小強,遇強則強,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
更何況,什么叫做“成功”?賺得的錢?獲得的名利?
我覺得這些都是一時的,在生的時間中永不放棄,不斷追求自己價值體現的過程才是真正的成功,是可以帶的走,也留得下的。
我們能感受時間緊迫的人,都有著“向死而生”的追逐成功的渴望。
跨過這一山,明天,心中還有那一山,等你征服。
02本真的自己
高曉松教育女兒:心安理得的過日子。一份普通的心,一份大將的愛,活出自己的樣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什么比痛痛快快活著更重要的。生命有太多怒放的形式,原本每個人都可以是一朵能在驕陽下綻放的花朵,為什么又要在現實的打磨中越來越麻木自己心智?我不算是個樂觀主義者,在《簡書》開篇我就寫了《尋回我自己》,我心底一直有這樣的聲音,用本真的自己去感受他人,感應生活,感知這個世界。因為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幾億分之一的機會,你的到來是偶然,你的離開的必然。
人是那么渺小,這世界上那么多人,每一個人都像是這世界里的一粒沙塵,孤獨的時候寂寞可以將任何人吞噬,哭都哭不出來;可人又是龐大的,當他的內心或思想充實起來,在現實中站于一片天地,他竟可以拯救更多更多的人以及靈魂。
一個人要怎么生存,其實并沒有那么多的人會關注你,所以終究是自己的選擇。怎樣的怒放形態,都取決于自己,哪管得了那么多旁人的目光。
如果終要離開這世間,何不用心,帶著足夠善良和真實,在有生之日活著,好好地在這路上走一遭。
03無懼的過日子
海德格爾認為人活著就會對生活產生憂郁感。當面對這個自然的世界時,人是很難用意識來消除這種“消極”的情緒的;其次,海德格爾認為“死亡是對現實生活的否定”,死亡就意味著拒絕了那些消極的情緒,并且把自己從“世界”的困境中解放出來,也就是從物質世界中孤立出自己,使得存在變得真實。于是就有了“向死而生”。再次,死亡是個體自己的事,別人無法代替,也只能靠你自己去體驗。并且死亡可以在任何時候發生,人什么時候死都是合理的,并沒有固定的法則規定你應該活多久。所以人應隨時準備死亡。
海德格爾說此話的目的,無非是叫人正視死亡,為自己從恐懼中明白自己活著的重要性。
海德格爾的意思是:做人要勇敢。
所有存在的東西都是要消失的。只有懂得死亡、消逝隨時伴隨著人生,人才能勇敢。所以人生不要害怕,該怎么活就怎么活,勇敢地活下去。
04無條件的去愛
榮格說:“不含誘惑的深情”。我們很多時候都想得到對方的回應,希望回報與付出能獲得同等的價值。但往往事與愿違,或許只有在嬰兒階段才能有這樣的待遇,母親或養育者給予孩子全方位的照顧,不求任何回報。長大了,我們是否還在追求滿足自戀的感覺,從不全心付出,卻總會貪婪的索取。在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挫折后,才明白好好修煉自己,是畢生的功課。終了,我們所吸引來的是自己的內在欲望折射于外在后鏈接的結果,得亦或失,與人何憂?
如果愿意無條件的去愛,終得一知己,平衡了自己的內心,內心是心中那個需要滋養的小孩,也感化了每一段關系,感化的是關系中滋生出的不和諧。那時,我們會發現,在付出愛的過程中,也同樣投射到了自己身上,無比幸福,也心安理得。即使是死去,這樣的生命力曾燦爛地綻放過,每一天每一程皆是美好。
一言以蔽之,就是未知死,焉知生。當我再看到夕陽的美,當我再偶然發現陌生人的微笑,當我再遇見從前炙熱的事物,看到自己靈魂里的升騰,我卻只是平靜地看著它們出現又經過。
我們要做的是在有限的時間里珍惜身邊的美好,用本真的自己無畏的活著,如果你能無條件的去愛著對方,終將獲得生命的禮贊。
愿你我,懂得生,也認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