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乘風破浪》的正片開始前,看到兒子當眾對怒父親,得意的擺出一副“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的勝利,語氣卻是相當矛盾的,因為他也在強調父親是最重要的人。如果只看到本片里兒子穿越回去跟父親和解做兄弟是一場笑料,未免低估了片子的用意,徐太浪的穿越正是對原生家庭導致破碎童年的探討。
敘事:需要被參與的回憶
《乘風》的敘事結構是線型分段式,由徐太浪的現實-回憶-夢境-現實幾個部分組成,其中片頭的回憶部分是整個敘事結構中的最大重點,這個部分的視覺采取第一人稱模式,讓觀者在一瞬間成為主角的化身,體驗主角濃縮的人生,在回憶部分里我們看到太浪童年缺乏母愛,只有父親的粗暴教育,也許是這個原因讓太浪只能非常矛盾的去表達感情,《乘風》里的徐太浪帶著愿望而“穿越”,劇情就像賽道,終點是“父子沖突”的源頭,在到達終點之前,徐太浪一邊在“劇情中駕駛”,一邊還不忘跟觀眾互動,比如徐太浪第一次在飯桌上見到父親未婚妻,在得知父親未婚妻的名字不是母親的名字時,決定要親手拆散這樁婚姻,原本這個想法可以用內心獨白表現出來,也可以用之后的行為演示出來,可太浪卻要對著鏡頭前的觀眾說出來,這個細節在告訴我們父親不是真正的親兄弟,觀眾才是共謀的好朋友,太浪是需要外界的理解與認同的。
人設:叛逆是對父親最大的忠誠
作為讀《新概念作文》、《萌芽》的那代人,對主角“徐太浪”的叛逆有種熟悉的親切感。《乘風》里的小人物出生在一個小城鎮,他們是孤獨的,他們說不了大話,也沒能好好抱團取暖。
在現實中,徐太浪已經是一名出色的賽車手,但父親的年代里,即便坐在駕駛室里的是太浪,依然心平氣和的接受父親的指點,結尾有個彩蛋太浪說車開得好也是父親遺傳,他表面叛逆,對父親卻始終忠誠,劇情并沒有安排他用新時代的經驗打敗父親,而是最終跟父親一起去打敗對手替兄弟報仇,另外兩個父親的兄弟,始終是可能隨時下車的乘客,他們一個死了,另一個卻走了。
配樂:虛弱而孤獨的直男
《乘風》的配樂是有指向性的,類似旁白,對劇情起著解讀的作用,劇中的男人們在感情上都是虛弱的,有一種求而不得的無力感。
《一方天地》唱到:“愛人哪,我只能給你這一方天地,你可以不必珍惜……”然后羅力的愛人就真的沒有珍惜,之后跟自己的老大在一起了,這個時候由《500 Miles The Innocence Mission》改編的歌曲響起,反復唱著:“愛人請送別我……”羅力看著自己的愛人有了更好的選擇,只能接受自己被代替,默默離去。
而之前在宣傳期放出的那首頗具爭議的直男癌歌曲《男子漢誓言》,只是在婚禮上作為片段出現,由太浪的父親撒嬌似地對母親唱出:“不要忘記我是一個沒有本領的人,我這個家全靠你,全都靠你……”歌詞為母親之后因父親坐牢,獨自承受一切的壓力埋下了很深的伏筆,個人覺得這里的直男還沒到癌的地步,更多的是想表達兒子想讓母親因為父親的依賴活下來吧。
最有代表性的《在雨中》點明了全片內涵,這首歌出現在了阿浪與父母同框的彩蛋中,但現實里三人卻從來沒相聚在一起過,歌詞唱到:“你說人生艷麗,我沒有異議,你說人生憂郁,我不言語……”終究太浪、母親和父親都默默的承受了這一切,在數不盡的春來冬去。
需要關注的:產后抑郁癥背后的原因
片中提到了徐太浪母親因產后抑郁而自殺,為什么要給人物角色安排產后抑郁癥,而不是其他的病癥,一方面韓導本人說自己的朋友有過這種經歷,所以想想讓更多人關注這個問題,另外引發產后抑郁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妻子缺乏丈夫精神上的支持,導致妻子沒辦法獨自照料好孩子,片中太浪母親壓力大到放棄母親這個角色,表面上看起來是太浪對父親的譴責,但更多是太浪認為母愛是奢望,太浪潛意識中是戀母的,在商店門口,他問母親假設當年自己的母親看到現在的自己會不會后悔自殺,顯然太浪是非常希望母親后悔的,他不敢承認母親拋棄了自己。
在太浪的回憶部分,有個無聲的片段是一個女生主動向太浪表白,然后又愛上了其它的人,整個過程只用了短短兩個鏡頭,片中太浪的個性比較強勢,也不內斂,但并沒有交待他追求其它女性,唯一一次追求的卻是自己的母親,這個安排除了喜劇效果外卻隱含了更深的意義。
通常兒子在有性意識后,會發現家庭中唯一的女性,也就是自己的母親,這會喚起自己想與父親競爭這個唯一的女性,然后隨著年齡增長,把這份對異性的追求轉移到社會中其它同齡人身上,這是一個學習愛的過程,但這個過程因為父親的逃避競爭,出現了變形。在現實中,太浪是沒有經歷這個過程的,所以,這個情節的安排像一種對童年的補償,證據就是太浪在幻想中追求母親的時候,響起的是跟回憶部分同樣的背景音樂。
太浪的父親是一個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理想主義者,他把錢用來屯未來必定面臨淘汰BB機,明明是小人物卻要成為正義的化身建立正太幫,他中二到用自己的老婆來考驗幫會的兄弟……自己小弟因智商欠費去送了死,太浪的父親卻忘記自己即將擔當一個父親的責任,不顧一切把自己的智商也拉低去學習港片復仇,復仇的結果就是不得不入獄,然后將兒子推給妻子,最終導致了太浪有一個破碎的童年。
被雙親拋棄的太浪,在幻想部分里依然無法改變父親入獄的事實,諷刺的是父親在入獄前把母親交給了自己,要原本還沒出生的兒子照顧好自己的母親,母親死的過程雖然沒在幻想部分里交待,卻給出了太浪在幻想中醒來之前的最后一個畫面,我們看到太浪看著剛生產完的母親,握起的卻是嬰兒的手,也就是自己的手。
大過年看完本片心情是復雜的,主觀認為這部片如果不放在賀歲檔,或許效果會比現在好,太浪雖然理解父親,但他的創傷到底有沒有真正愈合,片中用一個太浪醒來后跟父親做同樣手勢的畫面來留給觀者來思考,現實中有這樣破碎童年的子女不在少數,太浪的母親也曾被父親拋棄過,這種傳染性被拋棄的傷痛就像太浪人生賽道上看不見的障礙物,由上一代的父母悄然蔓延到了下一代的心中。
“長江前浪推后浪”雖是人類推動時代進步的必然,但這種良性循環只會發生在一個有責任感的雙親所建立的健康成長環境中,巧合的是當年叛逆的那個韓寒如今也已為人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