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我從江蘇省稅務學校畢業,被分配到楊巷稅務所工作。不知不覺之中,已經走過整整二十八個年頭。回首往事,就像剛剛看過的電影一樣,一幕一幕,仍歷歷在目。
第一天報到:1989年8月15日,換了兩次車,經過近三個小時長途跋涉,終于來到了楊巷稅務所,當然,那時候,一切都是新鮮的。
第一份發票:1989年8月18日,開出了第一張臨商票,我還記得是一個個體戶賣給學校10把笤帚。
第一份稅票:1989年9月1日早晨五點,我跟市場專責區的老董和助征員小史一起,到楊巷菜市場征收市場稅,開出了第一張完稅證,魚,3元。
第一次下鄉:1989年10月,所里對農村商代店實行大檢查,我和老吳、老蔣、小閔一組,負責皇新、王木、六科等東片六個村的排查摸底,每天早晨7點到下午5點,騎著自行車奔波30多公里,連續工作了6天才結束工作。
第一次收羊肉稅:1989年10月,每年的10月1日到1月或2月春節前,對楊巷來說,羊肉市場是工作的重點。我們分成4個小組,從楊巷農副業公司開始經芳東村到鞍橋村約2公里沿線逐戶收取,每頭羊0.3元,匯總開票。
第一次發工資:1989年9月,拿到了平生第一次工資,當時請一起的小伙伴吃了一頓,用了15元錢。我參加工作時中專畢業,享受國家干部二十四級待遇,每月工資58元。
第一次穿制服:1990年春節前,終于拿到心愛的制服,拿到制服的第一刻,我立即到楊巷三笑照相館拍了照片,寄回了家。記得當時的制服還有棉帽、棉衣,覺得很神氣。
第一次發自行車:1990年春節前,當時單位福利還是不錯的,我依稀記得好像每三年發兩次自行車的,后來是憑發票限額報銷。
第一頓酒:1989年8月,記得剛上班沒幾天,中午在食堂聚餐,說是要考考兩位新同志的酒量,那時候,是窮,菜就是豬頭肉、花生米,酒是分金亭,我們每人喝了兩個‘’五糧液‘’。那時候,楊巷稅務所對外說喝的都是名酒,后來連市局都去調查了,實際上都是分金亭,3.5元一瓶。如果我們每三個人分一瓶,就稱為‘’汾酒‘’,兩個人一瓶,就叫‘’五糧液‘’。
第一次擴大會議:1990年1月6日,在宜興蘭山渚風景區召開全市稅務工作會議。那時覺得這是全市稅務干部最重要的會議。一般都是3天左右時間,報告、討論、、表彰、來年工作思路等等,實際上是全體稅務人員的一次大聚會。
第一次獲省局表彰:1998年,當時在六分局稽查所工作,參加第一屆省局稽查能手考試,順利進入前一百名,獲全省國稅系統稽查能手光榮稱號。此后,2008年再次榮獲稽查能手稱號,2012年,進入全省國稅系統稽查領軍人才培訓班。
第一次發表文章:1996年12月,撰寫了一篇《稅收檢查方法》在中國稅務報刊登。2007年7月和8月,《實物檢查在稽查實施環節運用》、《觀察法在稽查實施環節運用》在中國稅務江蘇專欄刊登,至今已有近30篇文章在省級以上報刊、雜志及網站刊登。
屠宰稅:是對豬、牛、羊在屠宰環節征收的一種稅。當時除了在市場征收外,還要求各村進行代征,1994年開始由地稅征收,經國務院批準,2006年2月17日開始停止征收。
自行車車船使用稅:我記得每年六月份左右,就召開會議,部署自行車稅征收事宜。任務下發到每個專業區,再安排到各村、企事業單位代征,每輛車4元,支付5%手續費。1994年開始由地稅征收,2003年江蘇省停止征收。
產品稅:產品稅是對商品流轉額征收的一種稅,曾經是我國最大的稅種之一,其收入總額約占整個稅收收入的一半。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被增值稅所替代。
營業稅:分稅制改革以前,營業稅是與產品稅并立的對商品零售、批發環節及勞務征收的一種稅,1994年,稅制改革,營業稅的征稅范圍可以概括為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銷售不動產。由地稅征收。2011年11月7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逐步推開試點范圍,2017年10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廢止,營業稅自此退出歷史舞臺。
國營企業所得稅和國營企業調節稅:第二部利改稅后,國家對國有企業利潤按規定征收一定數額的所得稅,其中大中型企業按55%比例稅率征收,小型企業按八級超額累進稅率征收。同時對國有大中型企業繳納所得稅后的余利,征收一道調節稅。
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改革開放后,為吸引和鼓勵外方投資,1980年9月和1981年12月,全國人大通過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初步建立起中國的涉外企業所得稅制度。1991年4月9日,全國人大合并兩部稅法,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0%,地方所得稅稅率為3%,同年7月開始實施。1993年,為公平內外資企業稅負,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稅收優惠在五年過渡期后自動廢止。
利改稅:利改稅是中國改革國家與國營企業利潤分配方式的一項重大措施,從1980年開始在國營企業進行了征收所得稅試點,到1984年第二步利改稅結束。將國營企業原來上交國家的財政收入改為分別按11個稅種向國家繳稅,由原來的稅利并存逐步過渡到完全的以稅代利。利改稅以后,我國逐步開始建立現代稅收制服。
分稅制:1993年,在合理劃分各級政府事權范圍的基礎上,主要按稅種及稅收比例劃分各級政府的預算收入。將所有稅種劃分為中央稅系統、地方稅系統、中央地方共享稅。國地稅正式成立。
專責區、片管員: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實行了集征、管、查于一身的稅收管理模式,"一人進廠,各稅統管",到90年代,逐步實行征管、查的兩分離,實行"分片管理、責任到人、考核到位",到90年代末,由兩分離逐步轉變為征、管、查三分離,同時實行一級稽查模式。
困難減免:是除法定減免、特定減免以外的其他臨時性減免。分稅制改革前,稅收是按任務下達的,在完成任務的情況下,每個鄉鎮都有一定的減免稅權利,根據企業經營情況及任務完成情況,對部分困難企業按權限給予稅務所、縣、省2萬元、10萬元及50萬元以下的困難減免。
校辦企業:是國家運用稅收經濟杠桿,為鼓勵和發展教育事業給予學校辦企業的一種稅收優惠。開始對小學校辦企業實行流轉稅及所得稅全免,后逐步收緊,到分稅制改革后,這項政策全免取消。
李鵬獎:1991年,經全國稅務干部共同努力,超額完成了全年稅收任務,國務院通報表揚。為表彰、鼓勵廣大稅務干部,每人發放了200元獎金,因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故稱李鵬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