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快到了,這周末回鄉掃墓的特別多,一個原本為了紀念先人的節日,已變成親人聚會的日子,親人離去的傷痛已被時間平復。
我們看待死亡都特別恐懼,甚至拒絕談論死這個話題,死太沉重、太不吉利了,我甚至覺得看到死這個字都渾身難受。死亡意味著死去的人什么都看不到,什么都做不了,沒法享受人生了,我們會對他感到很可惜。也意味著我們永遠也沒法跟他說話,跟他有任何接觸,很多事情沒法跟他做,很多責任無法為他承擔,對他感到十分愧疚。是的,就是這份惋惜與內疚,當面對不可逆轉,藥石無效的絕癥時,親人們才會不顧一切地讓醫生用盡一切辦法延緩生命的離去,即使軀體只能靠管子,機器并忍受百般痛苦來守住這最后一口氣,即使脈搏的跳動已毫無意義,即使明知病人至死都只能是這種狀態,但是作為病人親屬,誰又愿意說放棄治療呢?因為這樣一句放棄,直接終止了病人的生命,會讓人把死亡的責任推向自己而產生內疚,內疚,是讓人很痛苦的情感。
對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調查后發布的 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 中,中國大陸排名71。這種不顧病人痛苦與否,只管保住生命的過度治療方式而導致的不得好死,應該是影響中國人死亡質量的重要因素。
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對死亡看得更淡一些,他們認為死并不意味著結束,所以應該會更在意生命的寬度,力求在有限的時間里過得更爽,而并非一味追求生命的長度。
中國人習慣把先人的墓碑安置在偏遠的山上,除了清明時節,很少會拜祭。而在外國電影里,墓地常設在城市里稍靜謐的地方,親友隨時可以找他們聊天,帶上一束花,讀一首散文詩。這樣看來,我們的死似乎真的不再與后世有聯系了,才顯得如此殘酷,無法承受。然而,這種殘酷和痛苦是不是只是在世的人強加在自己身上的呢?
如果我們能把死亡的決定交給病重的患者,誰愿意在冰冷的機器下,任人擺布,不能自理地活著?這樣,更殘酷更痛苦。
英國作為死亡質量排名第一的國家,英國醫生在面對一個人身患絕癥,任何治療都無法阻止這一過程時,一般建議采取緩和治療,其核心原則是:
1、承認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
2、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
3、提供解除臨終痛苦和不適的辦法。
同時還會向患者家屬提出多項建議和要求:
1、要多抽時間陪病人度過最后時刻。
2、要讓病人說出希望在什么地方離世。
3、聽病人談人生,記錄他們的音容笑貌。
4、協助病人彌補人生的種種遺憾。
5、幫他們回顧人生,肯定他們過去的成就。
我覺得這種主張充滿了人文關懷。
有時候,我們如果可以把死亡看得更淡一些,可能對自己,對他人都沒那么殘忍。
突然想起了小時候外婆病重快去世了,我去醫院看她,走進病房,看到滿身管子的外婆,推開門邊往外跑邊哭,那時候比不舍更多的感覺應該是憐憫了。
愿所有人都能健康舒服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