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釋義
古代善于運用道來治理國家的人,不是去開啟人們的智巧,而是用道來使他們誠樸安分。民眾的難于治理就在于他們過多地運用智巧權謀。所以憑借智巧權謀來治理國家,這是在給國家制造禍患;不靠智巧權謀來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祥福。掌握了這兩點,就是懂得了基本法則。能夠堅持執行這種法則,就叫做深遠的德行。這種德行作用深邃而且范圍久遠,和一般私欲利己的規律背道而馳,最后才可以達到最大的和順。
個人感悟
看了這一章突然想到四個字“愚民政策”,這是歷史上一些統治階層治理國家時經常使用的一個手段,而這個政策竟然被很多人將“發明人”的帽子扣在了老子的頭上,今日看到這里,心中一陣糾結。
究竟是先生的文章太過深奧難懂,還是后生們的想象力太過豐富,竟然能夠斷章取義至如此地步,我輩讀來也實在無奈之至也。
看了前面那么多章,我們都知道老子一直在提倡無為之治,甚至在第十九章的時候曾經說過: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教的就是讓統治者不要用智謀治理天下,而是要用道的規律去教化人民。
如果他在這里提倡的是“愚民政策”,又與那些用權謀治理國家的人有什么區別呢?老子又何苦寫了那么多勸人向善,勸領導者仁愛治國呢?所以我們真的不得不佩服這些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了。
全世界的道理都是一理通百理明的,我們不妨從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去理解這個道理。
如果您已為人父母,你是會注重教你的孩子學習各種生活中的方法技巧呢?還是會注重培養他的品格、道德修養?
這里很多人都會說,當然要教他更多的方法技巧,未來應對生活就不會吃虧上當。品格道德反正不會殺人放火做壞事就好了。
當然我也聽過有人說要培養好人品道德,這樣長大了怎么樣都不會誤入歧途。
兩者聽來都有各自的道理。而事實上家長在言行教育上對孩子的影響,就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性格和命運。
中國有句古話叫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子會打洞。以前我聽這句話時頗為反感,古人不是曾經也有句話叫: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嗎?這似乎更符合大多數人的思想狀態。
但是在成長中越是見過的事情多了以后,我越發現,前面的那句話是多么的符合遺傳的概念,這里的龍生龍、鳳生鳳,不關乎財富權勢,而是一種對精神的形容。
每逢新年,在中國人中,最為盛行的一個紅包文化,總是被一再拿出來調侃,今年的朋友圈甚至刷出了,因為微信紅包的普及需要與時俱進的為孩子準備好收新年紅包二維碼。看到那個視頻的時候,我大笑的之后,突然想到了我有幾個朋友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前年新年前,與朋友一起喝茶,看他買了一大堆的紅包袋,我笑著問他:用不用準備這么多啊!感覺可能新年回家整個村子都要發一樣。他很肯定的說:是的,回鄉下的時候,村子里的每個60歲以上的老人都會去給一個,而且是帶著兒子一起去,讓兒子親手給老人們送去拜年。我不禁一愣,因為我知道他的孩子還只是讀初中!這不正是收紅包的時候嗎?我好奇的問:為什么?
他答到:小朋友的很小的時候,都有收過村里長輩的紅包,那時候還小收到了關愛。現在他已經十幾歲了,爺爺奶奶輩的人,都已經老了,從現在開始要讓他懂得回饋。尊老愛幼也是一種應該要從小養成的習慣,現在就要讓他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從讀初中起就已經帶著他這樣去慰問村子里的老人。教育他,除了關心自己家的長輩,有能力也要關心鄉里。這樣他從小就會開始有責任,有目標,有想法。我小的時候我父親這樣教我,我現在也是這樣教兒子,他以后也要這樣教他的孩子。
我當時一下子明白了為什么朋友的事業能夠做得那么成功。為什么他們鄉下組織什么重大活動,他都是主要負責人之一,只有這樣的胸懷才能擔當這樣的責任。而他的孩子,后來也很順利的考上了重點高中,小小年紀已經接人待物非常周到。后來我陸續的發現身邊有好幾個朋友都是在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
再想想那些要在孩子身上掛二維碼收紅包的人,相比之下,該情何以堪!
有一位故友,我們年少時相識,在那本應童真尚存的年代,他就顯得比身邊的人都成熟,看待問題的方式有些放浪不羈,也很懂計算,甚至會偷偷的拿他父母的錢出來自己藏著做零花錢。
那個時候,傻傻的我覺得他好厲害,他有好多的錢花,而我買什么都要跟父母要錢,如果大人不同意,我就要自己省下零花錢攢夠了才能買。
斗轉星移,成年之后,他的生活過得一地雞毛,結婚不到兩年就離了,每次見他總有各種抱怨,思想漸漸走向憤世嫉俗狀態,沒有責任,沒有目標,沒有追求,得過且過。
后來逐漸知道了他的生活變故一些原因,有時候靜靜的想一想,我不禁唏噓的感嘆,全部來自他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
他母親太強勢,而父親很內向也有點懦弱無能,父母感情不好,吵過很多次離婚,都因為母親的吵鬧撒潑,為了孩子勉強生活在一起。家里整天都是吵鬧,父母各顧各的,全家人毫無溫馨可言。
他之所以偷拿父母的錢是因為父母在孩子的開支上互相推搪,對于雙方的老人贍養也是同樣。
而他在這樣的環境里成長,從小耳濡目染的就是如何推諉責任,媽媽經常教他怎么去找爸爸要錢,還總是在他面前說父親如何不負責任,怎么對他們母子不好,各種家庭的計較我那時也是聽了不少。
雖然他自己說他不喜歡,可是他后來在處理自己婚姻里的這些問題時,很多行為就與父母當年如出一轍。
作為朋友,我曾試著與他分析過,但是他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問題,而且把他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對利益,立場的分析一絲一毫的都攤開給我說,還讓我給他評評理。
我心中不覺苦笑:一家人其實哪里真的需要計較到那么細,有些事真的是不需要講道理的,需要的只是愛和責任。只要能一家人和和美美,誰付出多一點,又有什么關系呢?
兩位朋友不同的家庭傳承帶來的結果也是天壤之別。
我相信,那個從小教孩子尊老敬老的朋友,只要家風如此傳承,怎么命運不濟人生都不會太糟糕。而那位故友,如果將他身上的那股偏執算計往下繼續教給他的孩子,我真的有點憂心。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善道者,不會教人算計,只會教會人們簡單純樸的行事。不需要計較太多的得失,只會教人奉獻與大愛,充分利他無爭。
如果天下的人都是這樣的思想,那這個社會無疑是會非常和諧的。而如果天下的人都只會爭名奪利,各種算計,那這個社會就會動蕩不安。
《道德經》之所以這么多年都被推崇和傳揚就因為老子想推廣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思想,如果一個國家的領導者為自己的人民無私大愛,造福百姓,讓大家都能夠和諧安寧的生活,這難道不是國家的福氣嗎?
如果國家鼓勵奢靡之風,以奇技淫巧以悅婦孺,將名利富貴鼓吹于市,這樣的國家還能有希望嗎?
一個家庭如果教育子孫讀書求學,修心養性,塑人品重道德,這樣的家庭會出壞人嗎?
而父母讓孩子耳濡目染的都是勾心斗角或者吃喝玩樂,能教出好的孩子嗎?
一個公司如果倡導員工虛心上進,精益求精,對工作認真,對客戶負責,提供良好的體驗感,這樣的公司會有差的出品嗎?
而一家公司整天研究的是如何將產品降低成本,以獲取最大的利潤,想方設法用各種套路忽悠顧客,只為收錢,卻不能善后,這樣的公司會有好的服務給到顧客嗎?
毫無疑問,傳承的是什么,就會營造什么樣的局面。
在中西方自古以來都有一種關于貴族精神的概念。現代人眼中的貴族就是那種如迪拜王子般有錢有閑又任性的人,而真正的貴族與財富可以沒有半毛錢關系。
真正的貴族是精神上的王者,他們身上有三個重要的標志。
一、文化的教養,抵御物欲主義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培育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
二、社會的擔當,作為社會精英,嚴于自律,珍惜榮譽,扶助弱勢群體,擔當起社區與國家的責任。
三、自由的靈魂,有獨立的意志,在權力與金錢面前敢于說不。而且具有知性與道德的自主性,能夠超越時尚與潮流,不為政治強權與多數人的意見所奴役。
東方能稱君子、西方能叫紳士的人身上都表現這樣的氣質,而這種氣質來自于血脈中文化的傳承。
如果統治者具備這種君子的德行,并將這種君子的德行傳之天下,天下將不治而興,;如果家族擁有這種君子的德行,并將之傳于子孫后代,則家族長盛;如果企業擁有這樣的君子德行,并推而行之,這個企業一定發展順利。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此愚乃堅守原則的愚,乃無為不爭的愚。乃謙卑為下的愚。
大智若愚,乃世間最高的智慧,玄妙無比,卻又無法細說,如果你能領悟到其中的道理,必一生順遂。
網上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如果你不能成為富二代,就努力成為富一代。而我愿你,如果沒有繼承到精神上的貴族,請你努力成為貴族精神的傳承者。
因為想成為生活貴族要先成為精神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