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江
(一)
寫下這個標題,我就做好了挨磚頭的準備。但請您先把掄圓的膀子收一收,把差點砸出的板磚先在手上捏一會,容我辨白幾句再做決定,可以嗎?
我先問一下已經做了父母的,大家在孩子出生前,是不是想象TA漂亮可愛呢?等TA終于和你見面,你也看清TA確實清秀可人時,是不是有一種一塊石頭落地的感覺呢?如果有兩個及以上的孩子,是不是對其中比較漂亮且惹人親的一個更喜歡一點呢?
我再問問所有人,你們是不是曾經有過覺得自己不如那誰誰誰漂亮可愛,而沒有TA更受關注呢?你們對待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孩子,是不是更喜歡長得漂亮些的呢?你們和陌生人交往,是不是更愿意和英俊漂亮的接觸呢?
如果你的內心深處的回答是肯定的——注意,我說的是你的內心深處,不是嘴上的冠冕堂皇——那么,請你輕輕的把磚頭墊到屁股底下,聽我慢慢給你說。
(二)
不要覺得自己有這樣的認識就是不高尚的,甚至是應該羞恥的。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你有,說明你是正常的人;沒有,才是比較可怕的。
很小的時候我們記不起了,但從幼兒園到小學,那些長得好看的孩子總會得到老師的偏愛,有更多的表現機會,自然,成績也一般比較好。
中學階段,那些顏值高的學生不光受老師的偏愛,更受同學的額外關心,收紙條,得零食是家常便飯,甚至連大掃除之類的都會有人罩著。
大學階段就更是明顯了,校花背后不知有多長的追求者隊伍,而校草身旁就清冷多了。
至于步入社會,那就實在不用多說了,顏值的高低與機會的多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一個人從小就受人關注,那顆小心臟很容易得到滿足,得到滿足就會喜上眉頭,喜上眉頭自然一臉陽光,一臉陽光就是自信滿滿,而自信的人更有吸引力。這是多么誘人的良性循環哪。
相反,如果你從小就不惹人喜愛,那就容易產生失落感,萌生自卑心理,導致嫉妒或者暴戾,其后果,更不招人待見。
理論上的推演遠沒有事實證明的說服力強大。你上網絡查一下,鍵入“美女走紅”試一下,看能搜到多少條結果。你把身邊捋一捋,看有多少人因顏值出眾而脫穎而出。
有報道,說某高校美女老師深受學生追捧,上課節節爆滿,連走道都坐滿了人,根本不用點名。華東師范大學博導周彬老師直言不諱:“長得漂亮是最好的教育資源!”
現代社會,擁有一份較高的顏值,比埋頭苦干作用大了去了。
(三)
現代如此,古代如何呢?
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憑著“天生麗質”而“一朝選在君王側”,不僅自己“三千寵愛在一身”,而且“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西施,傳說在古越國浣紗溪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驚艷容貌,都感到自愧不如沉入江底。后來被越王勾踐送給了吳王夫差。吳王被她迷得神魂顛倒,最后國破身亡。可這個“狐貍精”級的美人不光沒有被追究,還獲得了“愛國英雄”的稱號,也入選了中國古代“四大美人”。
可那個丑陋的東施卻沒考慮自己的顏值和西施差幾道街,見人家西施蹙眉好看,也學了一下想招個撩她的漢子,誰知不光沒撩到人,還留下了“東施效顰”的千古笑話。
我們有必要設想一下,如果漢元帝早前知道那個王昭君的真實容顏,還會讓她去入塞和親嗎?如果她真和毛延壽畫得一樣不堪,還會有那么多美好的傳說嗎?
例子實在太多了,即使那個非常落后淳樸的古代,顏值的高下也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那外國是不是比中國不在乎顏值呢?這個我沒去過,不敢輕言,但有關資料顯示,有過之而無不及。
(四)
是不是你要嘆息說,可惜自己沒有這種無往不勝的資本呢?
別急,聽我再說。
心理學上有個趣談——相由心生,是說人的長相,30歲前是父母給的,30歲后是自己修的。多笑者易生魚尾,多愁者易起眉心,巧言者唇細厲,好思者目深邃,刁鉆者面緊繃,和藹者相舒松……人的相貌會隨著人生的經歷而改變。所以說,善有善相,惡有惡相。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一個人三十歲以后的相貌是由你三十歲之前的閱讀決定的。古語云,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如果經常讀書,其內心世界就會發生變化,一些文明的、教化的知識會逐漸內化到一個人的性格當中,對其氣質、視野、待人接物等產生影響。這些內在的修為會成為個人氣息的一部分而散發出來,并逐漸被周圍的人感受到,我們稱之為“氣場”。有內在修為的人其言行舉止都會呈現出一種令人舒適的感覺,這些非語言信息的傳遞,會給他人一種深切的美感。特別是對于女性而言,三分長相,七分態!這七分的神態尤其需要文化的濡養。
除了學識,品性也會給容貌加分。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以其雍容端莊的面孔和善良正義的心腸,贏得了無數人的敬仰。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尖酸刻薄、心胸狹隘,那么即使其貌若天仙,也不會招人喜歡的。可見品性對一個人的長相也是大有影響的。
這些理論告訴我們,一個人年青時的顏值你沒得選,是高是低都是上帝的禮物,但進入中年,就是“我的臉盤我作主”了。
知道了顏值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多么的大,又知道了你中年后的顏值可以自主經營,那我們該如何去做呢?
聰明的你,肯定知道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