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兩篇,第一篇說了我如何參與隔離點的疫情防控,第二篇說了我對疫情防控動態清零機制底層邏輯的認識(平臺鎖定了)。這第三篇,我想站在個體、站在家庭生產和生活的角度來看看應對如何認識和面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危與機。
不知不覺,新冠肺炎疫情已經綿延了兩年多了,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們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適應了疫情下的生活,變成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啦。
集體是個體的集合,沒有個體談何集體?因此,無論我們如何從集體出發,都不得不考慮到個體的處境——至少要有飯吃,沒飯吃談何貢獻與付出呢。在吃飽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想想如何為自己和家庭在疫情時代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好好地謀劃謀劃。所謂反脆弱,就是疫情來襲,你不但不會變的更差、你還變得更好了。
舉個例子,就是你原本是很有能力的一個人,比如說靠搞教育培訓已經年入百萬,后來你成立了公司帶了一幫兄弟打拼公司年入千萬,但其實你自己利潤跟以前自己比還是差不多,甚至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和心力。后來因為政策變化,你的公司被迫關張,你又重操舊業,只不過從線下轉到了線上,從k12教育轉變為叫人做ppt。利用互聯網規模效應,你的生意更好了。這就叫反脆弱。
相應的,要吃飽,就要有工開,如果連工作都沒有啦,哪你只能吃“谷種”(粵語)——積蓄的意思。但如果沒有增量,積蓄遲早耗光。當然,大環境的變化會伴隨著經濟的波動,經濟的波動又會讓相當一部分公司關張,于是,原有的工作說沒也就沒了。
但是,今天不是改開之前的哪個時代,你不一定要在某個單位上班才能掙得收入。近年來,老麥的確看到很多“屌絲”朋友,他們不走尋常路,或自媒體、或當騎手,更多的是給在另類資產領域“挖金子”的朋友們提供“鏟子”、“水”、或“數據”謀得自己的收入。
我印象深刻的一個例子就是jinma,當初光為朋友們“代定投”另類資產,就獲得了好幾百萬的第一桶金。否則,光靠他自個寫代碼,面對房租、基本生活成本,想很快的積累的起第一桶金還是很有難度的呢?還有一個美女叫daodao,靠著一支畫筆和自小的興趣,給人家的著作畫插畫也能讓自己過的挺好的。
更多的是搞社群,有些是教你如何構建投資體系、有的教你如何積累信用資產、有的教你如何讀書、寫字、甚至早睡早起······反正天無絕人之路,在你覺得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只要再堅持堅持、多嘗試嘗試,從別人的教訓上避坑,從別人的成功處學習。現在是自雇的時代,或許你剛好是一個“自用之才”,那就不要浪費了這次機會。
除了吃飽肚子,哪進階的就是如何“吃得更好”——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啦。在這里,老麥這個踩過很多坑的老韭菜真有幾點跟你分享一二:
時刻記著謹慎投資。如果你是一個有錢人或者能搞來很多錢的人,一定要冷靜——錢用于日常消費很難花光,但是用在投資上分分鐘虧光!在當前這種形勢下,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圈,不要眼紅“不如自己的或者跟自己差不多的”別人為什么能賺到哪些錢。
時刻記著切莫使用場內杠桿。我們很多人之所以能發家致富,說到底只是吃上了時代的紅利而已。在現在大環境日趨復雜的情況下,一定要用自己虧得起的錢來投資,切莫加杠桿!特別是場內杠桿!比如你炒股還搞什么場內融資、配資,分分鐘一個深幅下挫把你的本金都爆沒啦。一些動不動十幾倍、幾十倍乃至上百倍的另類資產投資更是如此。
有心有力的時候要踐行“別人恐懼我貪婪”。說起來真的是魔幻,近期中概股、港股以及大A股,輪番上演巨幅下挫,很多已經回到六年前的價位,部分甚至已經回到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水平啦。很多人跟車的E大指數基金,現在很多已經到了六年一遇、十年一遇的好時候,車已陸續發出。個別另類資產也一樣,也到了難以下跌的地步。還是那句聽起來有點矛盾的話,要守得住寂寞當個孤臣,也要保有血性當個舍我其誰的英雄——該出手時就出手!
應該是美團黃興2019年的時候說的——2019年是過去十年最難的一年,也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大家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一方面要與疫情長期斗爭,另一方面要兼顧好生產與生活。誠如3月5號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指出的——一定要加強戰略物資儲備啊,手中有糧心中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