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朋友要我薦書,這點很抱歉,我看的書一般偏門又難讀,不是太有普適性。除了也許能幫這些萬年冷門書獲得一點銷量之外,怕是很少能幫到朋友們。
有個例外。我很喜歡且幾乎完全贊同的書,還兼具高度可讀性的,只有《反脆弱》一書。這書當年對我的啟發很大,在考慮交易策略的完備性和嚴謹性的時候,曾經遇到比較大的瓶頸。
因為經驗歸納法的天然缺陷,再量化的歷史歸納也不能讓我滿意。黑天鵝事件的頻發與時間不可預測性讓人無所適從。自從接受了未來不可預測的設定后,制定交易策略開始變得難以自我說服。
好在天無絕人之處,我是不信皮浪走路都不敢走的故事,懷疑論者是能自洽地與世界相處的(畢竟大家都要活著)。突破思維根本缺陷恰恰在于有一個非真命題的局限一直沒破除——要想獲利,需有準確預測。
這個想法很普遍也很符合直覺。曾經有個財經媒體的記者問我對金融資產價格走勢的預測時,我回答說我不會預測。她極為驚訝,問我你們不就是做預測為職業的嗎?我只能聳聳肩,表示隔行如隔山,算命那一行的飯碗搶不動。
讓我從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焦慮的困境中走出來,懸崖撒手最后一躍,是破除預測未來和獲利的關系不假思索的黏合。我要的不是精確的預測,而是最終的獲利。
上面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反脆弱”比堅韌和穩健更好。堅韌性能在劇變中保持原樣,而反脆弱能變得更好。
原來混亂和不可預測并不總是直覺里那樣讓我討厭的東西,還有可能是有益的。這是之前一直被固定僵化思維限制的無人區,第一次觸到。
如何控制程度不可預測的突變,從頭疼天天盼望別遭遇黑天鵝的問題,變成了不是問題的問題(不是簡單止損就能解決的)。如果一個問題沒法解決,唯一的辦法是繞過這個問題,不是無視問題,而是新的解決框架里不需要處理。
混亂與不可預測可以是福不是禍,或者說福和禍本身就是一體兩面,福禍是相依的。
我這里說的可不是什么“盈虧同源”的廢話,不產生指導意義的道理不如不說。
不說抽象的,說具象的。
在投機生涯里,最焦慮的莫屬看到資產泡沫的時候。你知道這是個泡沫,你也知道泡沫遲早要破滅,你知道正確的做法是投身到泡沫中,并且在大眾認識之清前抽身。但問題是泡沫現在到底在什么階段?還有多久破?
太早抽身,看到別人吃肉那種感受比虧錢了還難受。太晚抽身,竹籃打水一場空,后果往往極為慘烈。做空也有這個問題,太早空了,被泡沫活活頂死;太晚去做空,早就沒你什么事了。
讓人糾結的問題出在哪里?我們要的只是獲利,但偏偏需要預測個時間點。
要么你能自己主動刺穿泡沫,那時間點預測不是問題。否則的話,天天惶惶不可終日。
不要預測,世界不會因為你的需求而變化,市場不會為你的欲望埋單。不去試圖影響別人,苦口婆心去勸說他人不要在泡沫里沉迷,人唯一能改變的是自己。
我們要的是獲利,而不是對泡沫破滅時間點的精確預測,做好自己。把自己的倉位轉換成反脆弱的模式,然后等待事情發生。
最簡單的方式是做期權的純多頭方。(大白話說期權——除了買漲買跌,我們還能怎么交易?二元期權又是什么鬼?)比如在某資產泡沫時期,定投買入看跌期權。
這個做法的好處是,不會被瘋狂的泡沫頂穿,損失不會超過期權費。泡沫破裂時候產生的混亂可以讓人在混亂中獲利。注意,這和及時止損或者對沖不一樣,后者只能讓你在混亂中保持生存下來,而不是額外獲益的。
反脆弱和堅韌并不一樣。
每個市場參與者的二選一題一文里提到的具有optionality性質的交易都是如此,不一定是買入期權。
我為交易所做了無數次期權推介活動,場內場外的,國內國外的,標的從指數到商品的都有。普遍的反應是:買方表示期權費太貴。
這種抱怨往往來自一個經典的誤解,將期權比喻成保險。這是不對的。
如果把期權視作是保險的話,無疑是很貴的。期權和保險是不一樣的,類比比喻也是不合適的。期權擁有人人可賣的特性,如果當真是太貴的話,不斷賣出期權就能收益豐厚,市場均衡的結果就是價格下落。期權定價如此,恰恰是因為確實需要那么貴。
問題出在哪里?問題出在保險是購買后只能放著等理賠事件觸發或者不觸發的。而期權是盤中可交易的。如果我們看到機場下雨了,延誤險從30元漲到300元能專賣給別人的話,這就有點像期權了,但事實是,你只能持有然后看具體的延誤時間。
故而拋棄了期權盤中的投機價值,僅僅持有到到期,是巨大的浪費。把期權當保險來用,嫌太貴也就變得很好理解了。
定投買入看跌期權應對泡沫,是一個夏普率極低,很貴,但擁有反脆弱力量的方案。
這個方案雖然不好,但已經具備反脆弱的特性了。向上亂漲沒給你帶來麻煩,但向下狂跌的時候不僅穩穩當當不會爆倉,而且還能給你帶來額外收益。跌得越亂七八糟對你越有利。
那同時買入看漲和看跌期權呢?
這個策略是徹徹底底的反脆弱的,泡沫期間的向上亂漲和泡沫破裂的地獄下跌,都能獲得很好的收益。但期權一份已經很貴了,同時買入,付出雙倍的時間價值,很快就會吃不消。
那怎么辦?
覺得要大動的時候來一發?那又回到了預測時間點的老路上去了。
用期權來回刷Gamma Scalping?天上不會掉餡餅的,波動大的時候期權也會相應變貴,不存在送錢的期權賣方。
光具備反脆弱的思想高度還不夠,還需要樹立一個理念:天上不會掉餡餅,在狂熱投機泡沫里賺的錢,來自于其他投機者的熱血上頭。羊毛出在羊身上。
金融市場在客觀題上不會犯錯誤的,在主觀題上總是在犯錯誤。
以A股15年的泡沫為例,彼時泡沫中股指期貨升水溢價很高(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為什么期貨升水會高?因為對未來樂觀?
這么回答的人,對衍生品的理解就不夠深入。
大家想象一下兩種杠桿做多股票的辦法,(1)配資買入股票和(2)買入股指期貨。
兩者都能實現杠桿做多A股的效果,如果有一種方法能夠比另外一種方法更優,則一種方法很快會被淘汰。市場出清需要時間,但金融市場對這種客觀題的效率是很高的。
所以如果股指期貨的升水付出低于平均配資成本的話,就會有更多的人買入股指期貨而不配資。直到期貨的溢價程度和配資的社會平均成本持平。
那彼時做期現套利的交易者利潤從哪里來?其實無非是變相的賺了配資的錢。一手賣空了股指期貨給對頭做交易對手盤,一手持有了股票現貨。期貨多頭擁有了杠桿,付出了溢價,其實是租用了套利者的現金。變相做了個配資生意而已。
這個錢的來源(羊),是有出處的,在狂熱期,只會增加不會減弱。
我們配置如下投資組合:賣出高升水股指期貨,買入略多期貨體量的股票,買入虛值的股指看跌期權。
在上升期間:期現套利賺了利潤,并且因為股票略多一點點與期貨,上漲幅度大有額外收益。整體收益支付了期權費,看跌期權作廢。
平穩徘徊期間:期現套利依然賺了利潤,看跌期權的盤中加入如果不放棄的話,可以來回刷一下。不刷也沒問題,保證套利賺的錢覆蓋期權費用即可。
泡沫破裂期:股指期貨從升水變成貼水,套利額外有不少的收益。但我們的股票略超配,敞口會造成一定損失。彼時,虛值看跌期權的投資收益率會爆炸。
升水率是客觀題,不會錯的,狂熱上漲期該多少是多少。價格未來會漲還是跌,是主觀題,經常錯,估值是件主觀性很強的事情,事后打臉再普遍不過。
我們用期現套利養了看跌期權,這個簡單的小策略其實只是這樣而已,并沒復雜的構建。
但這個策略是充分反脆弱的,狂熱的上漲和崩盤式的下跌,給我們帶來的不是方向預測揭曉的緊張,而是越混亂越獲益。
不會有單純期權多頭那樣痛苦的時間消耗。我們從哪里借來的力量?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不是對泡沫的狂熱,怎么可能有期現套利這種錢撿。
沒有對于拐點預測的惶惶不可終日,沒有對下跌幅度的恐懼,也沒有看到泡沫后被不斷新高的指數所折磨。
參與泡沫的姿勢:找到羊,以反脆弱的姿勢去面對不與預測的變動和摔打,越亂越獲益。
再具體一點:找到一個在泡沫里別人吃肉你喝湯的外圍生意,養一個正Gamma頭寸。
一個泡沫市里總有羊愿意付出溢價的,最好掌握點金融衍生品的知識,想辦法賺到這個錢。沒有期權的話,要會自己模擬出期權頭寸(超大綱,難度高)。
不要拘泥于策略的形式,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原則是不變的,僥幸于黑天鵝不會來或者市場會穩定的想法千萬要不得。
混亂和無序未必是你的敵人,也可以成為你的朋友。禍兮福所依。
在這個泡沫看似堅不可破的時代,能夠淡定處之的一點個人心得。希望對大家思路開闊有幫助。
編輯于 2017-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