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群這個詞在今年特別的火熱,和朋友見面不聊社群就像從外星來的,數一數身邊的朋友,也大多數來自社群,反倒是在傳統社交領域的同學和同事變的越來越少,在新社交方式下,大家通過興趣和愛好或者共同點建立了一個穩定的圈子,大多數通過線下的活動和線上的微信群交流,有時會有一些線上的分享進行,大家來自天南海北,在微信群中熱烈的討論自己的感受的成長,而同一個城市的小伙伴也會單獨建群或者直接見面溝通,勾搭已經成為社群的特點之一。我現在參加的社群有以下幾個:
2、
拆書幫,通過拆書學習法共同閱讀實踐的社群。我在2014年7月就開始參加拆書幫西二旗分舵(現在叫紫禁之顛分舵)的活動,到現在已經2年了,每周四在中關村軟件園的如果咖啡廳線下活動,分舵設置了1個舵主,2位組織長老,2位教育長老,以及負責財務的會計。組織架構保證了活動的持續發展,也培養起一批對拆書學習法感興趣的小伙伴,我在2015年一直擔任組織長老的角色。對于自己的收獲:
1.學會了閱讀實用類書籍的方法
2.認識了一群熱愛學習的小伙伴
3.通過圈子的拓展也了解到整個知識管理圈子的網紅們,以及他們的成功經驗
4.鍛煉自己的組織能力
5.拜了師傅,以及找到了在生活中的朋友
6.由于讀書和朋友的影響,也慢慢自我成長起來,這個可能是最重要的。
3、
跑群:異地同心跑、北京趁早跑團、善行者百公里二師
把這幾個社群放到一起,他們有共同的特點就是興趣愛好建立的社群,都和跑步相關。自從我開始跑步以來就在這幾個圈子的混,參加線下組織的跑步活動,開始的時候也會和群里的小伙伴分享跑步相關知識,收獲也很大。除了社群的共同收獲之外:
1.通過活動和小伙伴的監督完成了全程馬拉松的挑戰。
2.建立起鍛煉身體的習慣,養成了跑步的愛好,以及跑步帶給我的自律和飲食方面的健康。
3.跑步愛好者的圈子
這幾個社群每天都有小伙伴在里面打卡,主要是跑步和健身方面的,發到朋友圈的基本都有很多伙伴點贊,可能有些人是依靠其他人的關注來讓自己的愛好有持續的動力。有時看到別人的跑步自己也想去跑跑試試,但我發現有些刺激如果天天都發生的話,也會漸漸的不敏感,從最開始的熱血轉化到蜻蜓點水,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養成規律性的習慣才是關鍵。
4、
給自己的21天造夢計劃,寫作社群
參加這個社群是由趁早跑團阿迪的感召,她經常在群里發一些公眾號文章,看了幾天就被這種堅持寫作的所打動,后來她也召集了一期通過21天建立寫作習慣的活動,第一時間就報名。我現在每天早上的碼字習慣也是通過這個活動帶來的,當然現在可能還會斷更,但對于自己來說重要程度已經放在最前,沒有完成的話也會有負罪感在里面。最大的收獲就是建立起有事沒事,通過寫作記錄自己的讀書和平時的想法,這對于以前的我簡直無法想象,我是那種比較內向溝通的人,以前都是寫一些日記來記錄個人的成長,讀書筆記只不過寫作筆記本上,簡單的記錄下。那現在呢,讀書筆記要去發表,在簡書上網友們都會看(假設),所以要為自己碼的字負責,盡量寫一些干貨有營養的知識,這節約了別人的時間,就要自我要求高一些,對他人負責對自己負責。通過寫作還鍛煉了自己的思路,要求自己經常搜集素材,經常思考素材之間的聯系,而且寫就是一種溝通,能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他人并讓他人認可也是一種能力,沒有好辦法多去寫多去嘗試,成長就是和時間互相陪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