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溜娃,和各種娃爸娃媽,娃祖父母閑聊,上哪個早教、上不上早教、學什么特長等話題,總是不絕于耳。
慧兒媽:“我也不知道這樣對不對,孩子三歲了,給她報了游泳班,舞蹈班,英語班和繪畫班。也不知道她喜歡啥,就想讓她都接觸接觸,早點啟蒙,哎,不過這班都太貴,真是燒錢吶。”
樂瑤媽,孩子五歲:“這孩子,平常怎么都好,一到讓她練琴,她就來犟勁,開始是她自己喜歡彈琴,才給她報的鋼琴,現在又不愛練,真是不知道該不該繼續逼她練下去。”
巧巧爺爺送孩子來上英語班,巧巧三歲,埋怨到:“小孩這么小,學這些干啥,能學會啥,好好吃好好玩得了,廢這錢。”
昨天送恬恬去游泳,自家爺爺也嘮叨:“游這玩應干啥,游一次一百多,還就那么一會,不就水里撲騰幾下,然后洗個澡,在家洗唄,這錢干點啥不好。吃它喝它都比這強。”
……
(2)
這樣的糾結和牢騷你沒少聽到吧,也許作為爸爸媽媽的你也正經歷這種種類似的糾結,家里的老人也會時不時的在耳邊這樣嘮叨。
到底該不該給孩子上早教,該不該報一些舞蹈,鋼琴,英語之類的特長班,孩子本來挺愛跳舞的,怎么學著學著就不愛去了呢?
做個貓媽熊爸,給孩子放養吧,釋放孩子的天性,讓他們每天無憂無慮的盡情玩耍,任由她發展,這樣行得通嗎?
做個虎媽鷹爸,硬逼著孩子進行刻苦的訓練,甚至孩子因此而痛苦難過,也堅持如此,“我這樣逼著孩子學,是不是錯了?”
(3)
無數爸爸媽媽曾這樣拷問過自己。
關于早教和特長,我們到底應該怎么看待,怎么做?先和大家講講我身邊的故事。
我是個沒有什么特長但卻非常喜歡唱歌跳舞畫畫樂器的人,從小到大我都是個學霸,父母也覺得學習考上大學才是首要任務,也根本沒有培養我們什么特長的思維。
于是在別人眼中,我總是那個學習成績第一,讀書超牛的優秀生。
可是當有一天,我需要在特長一欄填出自己的特長時,我痛苦了,“我有什么特長,刻苦讀書學習算嗎?唱歌會唱,但不專業,跳舞,繪畫,鋼琴,一樣不會。”不填吧,丟人,填吧沒有,那種尷尬也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
我羨慕那些有真正特長的同學。穿著漂亮裙子,在臺上翩翩起舞的“孔雀”女,一身休閑裝彈奏吉他帥爆了的帥哥,一席西裝著身,十指纖纖彈奏美妙音符的鋼琴男女,都讓我無限神往。
有時我會埋怨父母,小時候為什么沒讓自己學點特長,只會一味的讓我讀書,以致自己沒有藝術特長而言,尤其工作以后,沒有一技之長的自己總是覺得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盡管工作業績和工作能力不錯,但就是缺點那種讓別人刮目相看,肅然起敬的東西。
每年年會的時候,都是自己最慫的時候,人家一曲吉他獨唱,一首英文Rap,一曲青衣獨舞,一串爆笑編劇,讓平時本不出眾的自己一舉成名,倍受贊譽和恩寵。而自己也只有羨慕嫉妒恨的份。
于是想著自己學點特長,但迫于工作和時間的壓力,一直沒能系統學習,尤其是有了娃以后,更是把自己的藝術成長擱置在了最后,縱有一身愿望,苦于不能實現。
也有人問我,你養倆娃,還有時間每天寫公眾號文章,你可真厲害,其實我是在逼自己。
從小我就喜歡寫作,喜歡和小孩子打交道,喜歡教育這一行當,因此即使每天熬到深夜,甚至凌晨爬起,我也會強迫自己堅持,不為別的,只為能讓自己有個自己喜歡的一技之長。
(4)
再說說我的好友小美,她人長得一般,身材也算中等,但從小學習美術和鋼琴,而且技藝超出一般水平,盡管沒有考過什么特別高的級別,但也算一直堅持,小有成就。
她并沒有像我一樣考取優質的一流大學,而是在三本讀了四年,但是工作以后,憑著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在本專業的工作領域大顯身手,如日中天。
尤其是當公司要辦各種party,出游,或年會的時候,領導都會第一個想到她,好機會多了不說,更是讓她成為了公司里那個無法讓人取代的人。
她也曾經抱怨自己的父母逼她,但現在她很感謝她的爸爸媽媽在她曾經想要放棄的時候,逼著她堅持練習繪畫和鋼琴,讓她擁有現在可以匹敵常人的資本。
就像央視一姐董卿,也公開表示感謝爸爸曾經逼迫她背詩和看書。
盡管我并不推崇董卿爸爸的教育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逼迫的確讓董卿受益匪淺,不但讓她覺得一天不讀書就會像三天不洗澡一樣,更讓她的知識淵博廣泛,使得她能夠主持好“中華詩詞會”這樣的節目,并在工作中大放異彩。
某種程度上來講,她說她還是感謝自己的爸爸的。
(5)
所以,我們不用做什么貓媽熊爸,也無需非要把自己逼成虎媽鷹爸,我們只需要給孩子提供廣闊的成長空間,給予他們不斷嘗試的機會,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和天賦。
因為如果連試都沒試過,接觸都沒接觸過,孩子怎么會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在哪方面有天賦呢?
因此,適當的早教和興趣班還是要接觸的,但不建議一次購買太多課時,盡管通常購買越多課時性價比越高,但對幼兒來說,還是以多接觸,多體驗不同豐富的課程為主,這樣更有利于發現孩子的興趣和天賦。
無論是繪畫,樂器,游泳,舞蹈還是表演,給孩子提供廣泛嘗試的機會和條件,這才是我們父母應該也是有責任做的。
(6)
一旦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和天賦,就需要堅持,努力和付出了。
因為只有努力了,才能把興趣和天賦變為特長和資本,才能體會到興趣的更深層意義,才能成就不一樣的自己。
這時就需要我們爸爸媽媽幫助孩子不斷的克服學習訓練路上的各種障礙,堅持不放棄,就是所謂的“逼”孩子。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強行的逼迫孩子,逼也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中央音樂學院的周海宏院長曾建議,用帶孩子去游樂園的心態看孩子練琴,把自己當做孩子的啦啦對,給孩子鼓勁加油,而不是充當教練,處處指導指責,吹毛求疵。
讓孩子在訓練中獲得親情感,快樂感,成就感和優勝感,孩子就會自然而然的堅持下去,并真正的把興趣和天賦變為特長。
(7)
中國外交官曾這樣回憶,在一次中美兩國外交官的聚會中,美國國務卿賴斯談得一手好鋼琴,很多美國官員也盡顯藝術才華,各種才藝表演。而我們參會的外交官沒有一個人有拿的出手的才藝。有人會后曾表示,如果真是沒辦法必須上臺的話,他就只好講一個段子了。
因此,在任何一個社會層級上,獲得社會生存的競爭優勢就尤為重要,而獲得這種優勢的資本往往不是你的學習有多好,成績有多高,而是你有什么優于常人的藝術才華。
0到6歲的嬰幼兒階段,藝術教育的啟蒙必不可少,而在以后的童年階段,青少年階段甚至成年階段,對孩子藝術特長的挖掘和培養更不應該是茶余飯后,可有可無的角色。
(8)
也許,孩子們需要的,亦或是我們也需要的,只是讓原本平淡無極的生活有那么一絲跳躍和光亮的,讓平凡如一的自己有那么一點點不平凡的資本,而這份資本絕不是只憑興趣就能獲得的,它需要你為之付出不斷的努力和堅持,并在學習訓練的路上攻克乏味的瓶頸期和疲勞期。
因為,任何一杯茶喝得久了,泡的次數多了,都會慢慢的不會像之前那樣濃烈了。
但是當你把茶喝成白開水的味道,并逐漸體會到白開水的好處時,你就會很慶幸自己曾經喝過那杯茶,也很高興自己曾經忍耐了白開水的索然無味。